受访教师:促进共同解决问题能力 鼓励高材生与主流生互动

她受访时指出:“我能理解这个举措,尽管我们一直强调每所学校都是好学校,但很多人依然无法被说服……所以政策的目的是希望确保每所学校和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的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最大潜力。”

万事达卡(Mastercard)产品与解决方案总监彭佳伟(50岁),是1984年乐赛学校首届GEP的69名学生之一。

莎利尼医生(Shalini Arulanadam,45岁)中学时期加入高才教育计划(Gifted Education Programme,简称GEP)。她有两个孩子曾在小学加入GEP。莎利尼是新加坡中央医院耳鼻喉科高级顾问医生。

彭佳伟认为,新模式是朝正确方向迈进的一步。“现有的GEP框架必须进行一些调整……如果学生无法学会与不同人互动,日后无法真正融入社会。目前的GEP设计,在这方面是不足的。”

他说,凡事都有利弊,GEP的好处在于为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更多在课业方面挑战自我的机会,但也限制了他们与非GEP学生接触的机会。

她认为,学生留在原校有很多好处,包括能继续和朋友一起上学,且避免转校带来的心理压力。

文园小学高级教师彭秀珍(41岁)强调,为给予能力较强的学生优良且全面的环境,学校扮演着重要角色。这类课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提供讨论各个课题的平台,促进社交互动和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在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已经有很多事情要做,有课程辅助活动、自己的兴趣爱好,也需要休息。所以孩子们在放学后参加这些课程可能不是最佳做法,若能以其他方式将(所有)课程融入校内课程,会是最理想的安排。”

但她也认为,新模式的挑战在于资源的分配。她说,根据宣布的新安排,集中资源的方法之一是让部分能力更高的学生,放学后到别校参加增益课程。

任职高级法律编辑的李毅(48岁)说,对于高才教育课程将更新,家长群组中的反应各不相同。“有人欢喜,有人忧。有一些家长和我一样,孩子都大了,就比较不受影响,能从中立的角度看待这个举措,所以都觉得相当不错。但一些孩子还小的家长就变得担心,因为他们很多都从幼稚园就开始为孩子做加入GEP的准备。”她相信新模式能够改善这种情况。

针对师资的安排,黄美莲说,学校这些年来一直都在培训各个科目的教师,让他们学习如何教导能力较强的孩子。“一般来说,每所学校都有好些教师接受过培训。”

高才教育课程模式将更新,多数受访家长认为这将让课程变得更为包容,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会有更多交流机会。但也有家长担心,要在放学后到其他学校参加增益课程,或会加重学生已经繁重的课业负担。

南洋小学高才部主任黄美莲(52岁)说,GEP的更新是适时的改变,有助于鼓励高材生和主流生之间的互动,模糊“你是高材生,我是主流生”的那条线。

她说,课后增益课程则要看教育部高才教育处的安排。“我们还在摸索,毕竟不是马上的事情,还可以在接下来的两三年慢慢地安排和思考。”

延伸阅读

李毅认为,GEP选拔的标准向来有些片面。“它没有测试孩子在其他方面的出色表现或能力,比如说一个孩子的动手能力很强,又或者是很具创意,又或者只是纯粹比较晚熟。GEP就极有可能错过这些学生,不是很可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