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园接管博物馆标本
延伸阅读
公园局原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区执行署长梁志超博士今年6月因癌症病逝,他的部分工作由陈培育接手。陈培育8月1日起兼任国家公园与社区执行署长。
植物园约3万个植物标本,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前自然历史博物馆。陈培育说,因为资源有限,标本管理者持续合理化收藏,决定哪些标本值得保留很重要。
陈培育解释,研究员进行研究时可能需要参考标本和文献,植物园的标本室向来吸引不少研究员到访参考资料,成为人文与思想交流的枢纽。
东南亚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育区,拥有全球约25%的多样性动植物,物种发现率也极高,世界植物园大会首次来到位于东南亚的新加坡举行,促进知识分享,也发掘合作机会,推动区域乃至全球的保育工作。
“相较于动物标本,李光前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植物标本数量较小,管理上也受资源限制,而植物园自1875年起开始管理植物标本,相关专业知识更丰富。永久性借来李光前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植物标本,对双方都是有益的。”
他透露,公园局与李光前自然历史博物馆多年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双方经讨论后在2021年决定,把李光前自然历史博物馆管理的植物标本永久借给植物园。
植物园现收藏约80万个植物标本,随着植物园的书籍、植物艺术品和植物标本数量逐年增加,公园局今年2月通过政府电子商务网站GeBIZ,为扩建植物标本室和图书馆的咨询服务展开招标。扩建详情将在日后公布。
第八届世界植物园大会将于8月6日至9日在新加坡举行,由新加坡植物园和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联办。这是大会首次来到东南亚。
在陈培育看来,植物园具保育、文化、国家认同,以及促进社区网络等多元价值。“我们要认识到植物园的价值,并集中精力创造更多价值。不是因为植物园拥有深远历史就一定要继续存在,而是这个历史有价值,我们想的是如何把价值展现出来,让植物园继续在人们生活中扮演一定的角色。”
根据公园局提供的数据,植物园近年的访客量有约500万人次,比2015年的约440万人次,高13.6%。
新加坡植物园不仅是公众野餐、散步和拍婚纱照的景点,在研究与保育上也扮演重要角色。植物园多年来推动分类学、系统发育学,以及生物地理学研究,也就是描述植物、分析物种之间的关系,以及植物的分布。
森林生态监测是植物园推行的另一个研究项目,包括在中央集水地带自然保护区设立永久样区(permanent plots),长期监测环境多样性的变化。
“各方有必要积极讨论东南亚的保育问题,大会将提供保育专家和植物园管理者聚在一起分享知识与点子的平台,希望能借此发掘合作机会,加强保育工作。”
植物标本兼具人文价值
陈培育说:“扩建旨在确保植物标本室继续维持世界顶级水平,确保有足够的空间收纳新研究材料、植物收藏可以继续增加,研究员也有空间研究标本。”
陈培育说:“我们想要了解森林如何随着时间变化,并了解变化的导因——是大环境改变了?还是自然演替(natural succession)?相关研究有助我们理解气候变化将如何影响森林,以及须要落实哪些措施确保森林的永久性。”
公园局新加坡植物园高级署长陈培育教授(54岁)在大会前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东南亚是生物多样性热点,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但这些动植物正面临森林砍伐和气候变化等严重威胁。
被誉为植物园界的奥运会,世界植物园大会(Global Botanic Gardens Congress)由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otanic Gardens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牵头发起,每三四年举行一次,旨在为世界植物园科技工作者提供交流平台与机会。
植物园2015年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里面的植物标本收藏在人文价值交流的评估上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