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纪念装置怀古惜今
对于为何给装置取名“大地回声,穹天有目”,郭庆亮指出,作品是关于挖掘后的坟地。“天在看着土地上发生的事和历史演变,坟墓是被尊敬还是不被尊敬。‘大地’和‘穹天’,以及‘回声’和‘目’都是相互呼应的。”
文化遗产协会当年就纪念装置的设计构想,咨询协会其中一名董事部成员郭庆亮。
对于坟场目前仍保留着很多坟墓,为何要设立纪念装置,他强调,文物可以提醒人们,我国在土地使用课题上面对的挣扎,鼓励大家思考文化身份和文化资产等课题。
延伸阅读
对于装置的设计,陈赛华灌受访时说,椭圆形象征和谐圆满和延续,凸显这个项目要持久地保存这些文物。另外,他指出,椭圆的布局是为了让文物可以面对面摆放,邀请访客走上前与它们接触互动,聆听自己的声音和周周声响在此空间回荡,既回想历史,也思考当今局势的发展。
接下来,两个团体希望招募更多义工,以及联系更多群体,包括为中学生举办学习之旅,向更多人介绍武吉布朗的文化遗产。协会希望与赞助人合作,持续推动武吉布朗和其他文化遗产的研究和宣导工作。
文化遗产协会主席福齐·伊斯迈(Fauzy Ismail),就打造装置的费用回复《联合早报》询问时说,协会感激国家文物局之前提供的资助,让装置的建筑工程得以启动。
对于墓碑等文物如何挑选,文化遗产协会副主席彭丽珊博士说,主要考量不是墓碑的前主人是否有名望或墓碑多独特,而是要让文物呈现本地不同时代的移民史,从侧面反映早年新加坡的社会经济面貌,以及通过墓碑设计风格呈现本地文化的多元性。
文化遗产协会是具有公益机构(IPC)资格的慈善团体。纪念装置是协会与民间组织“布朗汇”(All Things Bukit Brown)携手推动的“武吉布朗之音”计划的第一阶段项目。
“但疫情期间,建筑费飙升,导致单单纪念装置的建造费上升至25万元,远超出原本的预算。”
打造纪念装置的构想10多年前产生,但实际规划工作在四五年前才启动,工程也因疫情而拖延。
郭庆亮指出,陈赛华灌的设计很好地回应上述挑战,文物被安装在铁架上,从地面上被垫高,排列成椭圆形。“它们回到了武吉布朗,但不是回归到土地中……这个排列引发人们思考,这些文物以及武吉布朗今后何去何从?下一步是什么?”
由于建筑费在冠病疫情期间飙涨,在武吉布朗坟场内施工的纪念装置,打造费超出预算。新加坡文化遗产协会早前获得政府资助,但接下来仍须募款,以继续推展武吉布朗历史的研究和宣导工作。
有意捐款给文化遗产协会,可上网www.giving.sg/donate/campaign/bbvoices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