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农场养了2万条鱼,一个月的鱼料大概需要1500元左右,把鱼养大需要大约24个月,这样一来就得支付差不多3万6000多元,如果你做个除法,就能得到每条鱼需要花费的鱼料成本了。”
本地路可视生态农场创办人王凤玉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指出,以大豆为主的植物蛋白养鱼饲料有利于鱼的自然生长,目前本地的鱼饲料基本都是从国外进口,虽然鱼饲料的开销不及农场用地占比高,但也是农场成本的重要一环。
他向记者解释,大豆是豆花、豆花水等多种饮料和食品的主要原料,厂家在食品加工时往往必须先用水对大豆进行冲洗和浸润,用完的水一般就当废水处理了。然而,项目科研人员通过和餐饮连锁店豆先生(Mr Bean)等商家合作,将废水“变废为宝”,培植出了微生物蛋白,并将其与其他原料一起制成了新配方鱼饲料,在淡马锡理工学院的水产养殖创新中心开展实验。
水产养殖创新中心主任兼项目联合首席研究员曾碧仙博士指出,试验结果显示,新配方鱼饲料对水产养殖具有发展前景。“如今鱼粉价格上涨,供应上也不可持续,我们为饲料提供了一种可替代蛋白,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饲料可满足市场需求 减少依赖进口
南大新加坡环境生命科学与工程中心副主任沃尔茨(Stefan Wuertz)教授受访时指出,该项目目前仍在进行中,已获得新加坡国立研究基金会(National Research Foundation)400万元资金支持,最终目标是实现产业化生产。
根据新加坡食品局2022年食品统计报告,超过90%本地食物依靠进口,全年水产品消费总量中,本地生产的仅占7.6%。
“我们的研究展示,将加工大豆的废水转化成有价值的水产养殖饲料的潜能,为循环生物经济做贡献。”
延伸阅读
记者在闷热潮湿的中心内看到,一边是几十个玻璃鱼缸,每个缸里都有五六条金目鲈在游动,时而窜出水面;另一边则是若干个圆筒型大鱼缸。研究人员说,玻璃鱼缸便于观察鱼的生长情况,而圆筒鱼缸是为今后规模化养殖做准备。
本地科研人员利用大豆废水制成新型养鱼饲料主要成分,养出健康金目鲈,有望帮助养鱼业者减少依赖饲料进口。
南洋理工大学和淡马锡理工学院星期四(4月25日)联合宣布,经过四年科技研究,20多名来自两校的科研人员,从大豆加工废水中培植出一种微生物蛋白的物质,将其与传统鱼饲料主要成分鱼粉(fishmeal)以相同比例混合,并用新配方鱼饲料在实验室养殖出健康的金目鲈。该项目相关论文已于今年1月刊发在《自然》旗下的学术刊物《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
将废水“变废为宝” 培植出微生物蛋白
对于新饲料的价格问题,沃尔茨教授没有直接回答,但指随着未来海产资源数量下降,用于农业的鱼类资源将减少,传统鱼粉制作所需的野生鱼类很可能会涨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