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岁的家庭主妇蒂詹同样担心她孩子将来买不起房子,也担心四五十岁的人赶不上新经济的工作需要,但从政府设法缓解房价,以及全力以赴地应对各种外部情况如金融危机与冠病疫情的经历,她体会到“无论出现什么危机和状况,我们的总理总会用各种策略帮助国家和新加坡人克服”。
不清楚为何受邀出席典礼的是在锡安路河畔熟食中心卖炒粿条的何建达。现年68岁的他,干净整洁的档口除了每天仍会出现人龙,也贴着20年前那张邀请他到总统府赴会的请柬。这位早年原本工作朝不保夕的水泥搬运散工,如今是登上米其林必比登榜的炒粿条名档主人,一家生活改善。
她在特需服务领域多年,也很高兴政府在2007年就推出残障服务总蓝图(Enabling Masterplan),并在每几年就根据情况修订,不断改善对特需群体的支持,她认为这是包容社会的另一具体表现。
生活费近年提高小贩感受很大,“每个人的负担加重了”,但总体来说他对这20年来的生活满意,“我们的总理很了不起,他管新加坡管得很好,真的要感谢他”。
他希望新的领导班子不会因为人民的反对,就不去落实一些对国家有利的政策。他说,一些事,政府领导须要果断决定,“要大家看法一致是不可能的,只要是利多于弊就可以去执行了”。
一些东西是短痛的,“成绩要二三十年后看到的”。
另一方面,这位曾在跨国公司担任首席技术官的前高管,因为须要照顾年迈父母而辞去工作,全职照顾双亲,这让他体会到没有收入和低收入家庭在照顾年长父母或特需家庭成员的经济压力。虽有政府提供一些措施帮助,但不同措施有不同的门槛,申请起来并非易事,他认为行政上与社区上需要给予更大理解和助力。
18岁的工艺教育学院二年级生杨子莹,认为新加坡十分安全、便利,庆幸自己出生在新加坡,但注意到年轻人的学业竞争压力,以及经常上网所看到和感受到的网络霸凌,让不少年轻人有心理健康问题。“这一块过去不常说也被忽略,近年是重视了,但须要做得更多,尤其是网上霸凌和工作压力所造成的心理问题。”
还有一位没出席典礼,却刚好在2004年8月从美国深造回来的丘淑贤,搭上了李显龙正式接棒的新时代列车。63岁的她,年轻时曾先后在澳大利亚、阿曼和英国当护士或半工读,之后在南洋理工护理与社会科学学院当讲师,并获校方资助到美国念硕士两年,之后回校服务至退休,目前是兼职讲师,可说是一辈子投入护理与护理教学领域,因此很欣慰新加坡社会这些年对年长和特需群体投入更多资源,更多的无障碍设施也让民众受益。
李显龙总理从2004年8月上任以来,新加坡在他主政下度过了20年。20年来,经济腾飞,生活也不一样了。这个小红点不仅在世界上发出声音,也让世界走了进来。《显龙20》将通过一系例报道,给这段时期留下记录。
卖炒粿条的何建达小学一年级没念完,早年生活一直不太稳定,40出头成家与在菲律宾娶的老婆育有三个孩子,靠他搬水泥的收入很难维持一家,朋友介绍他以每月400元的租金租下小贩中心摊位后,利用他当兵前做小贩助手学到的一些手艺,开档做生意。
头几年生意并不好,熟食中心在2003年翻新后,生意渐渐好起来,何建达也多了些积蓄,从丹戎巴葛的旧三房式组屋,搬到大巴窑的四房单位。大女儿理工学院毕业,二女儿刚从国大建筑系毕业,小儿子目前上大一。他说:“小孩在新加坡健康长大就好,我们国家很好,没有什么问题。”
就职演说鼓励国人勇于追求非传统想法 让骆美槿可选择自己道路
这些不同背景与年龄层的新加坡人,呈现了李显龙总理主政这20年的新加坡不同生活面与故事。平凡人的日子里有对政府的怨言,但也有对政策改善带来质变的宽慰,他们希望政府下来能多关注须要照顾年长父母的家庭,以及年轻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受访者:政府比过去更开放亲民 但不需大小事都征询民意
在政治与政府行事层面,受访的都表示比过去更开放与亲民,包括有更多官委议员和反对党领袖的设立。36岁特需教育教师黄嘉敏说她年少时有政治冷感,对政治与政府的印象都是长辈所言,例如凡事基本上是政府说了算。而这些年的观察与接触,她感觉政府已从较权威的形象,转向更愿意倾听民意和多了解民生,有了更多的政民对话和让人民参与政策制定的机会,“比较亲民”。
近年的物价与房价也让她这个年纪都感到担忧,很担心她未来的薪资无法跟上通胀幅度。“这些都让我倍感压力。尤其如果我毕不了业,会不会有经济能力在新加坡生活。”
而骆美槿的故事,除了当年那则发给未来总理的电邮,就是新总理的就职演说给她的启发。李显龙当时说,新加坡的未来充满希望,但在全球化的时代必须寻求思维的突破,并且采取大胆和创新的办法应付全新的环境。骆美槿记得总理的演讲也鼓励新加坡人勇于追求非传统的想法。“这让我觉得,我可以选择自己的道路。”
“现在甚至很多主流幼稚园里面也已经开始有这种促进包容的措施,它们会有一些治疗师或是特殊教育的老师在这些主流幼稚园里帮助有特殊需要的孩子。这种做法就开始有一点接近西方国家。当我们做的这些特需教育越来越包容时,我们就更接近第一世界国家水平。”
“我觉得各种空间的开放是一个很好的发展,重要的是这些开放过程是渐进的,不会说太突然而可能产生另一些问题。”而这样的循序渐进步伐,不同社会群体也更容易接受。
谈到政治空间的开放,热爱表演艺术的他观察到本地艺术创作者能发挥的空间与尺度也更宽了。很多在挖苦或嘲讽政府与政策的内容,在过去是少见或不可能看到的,他觉得李总理主政的这些年艺术空间有很大的改变,人们的参与感也会随之加强,会多参与讨论,现在的挑战是社会也须接受不同的意见。
“现在的工作也越来越有挑战,但有各种帮助我们提升的终身学习计划,那我们也要做点什么帮自己,不能泄气和放弃。”
写电邮给李显龙要求出席典礼的是当时念中二的14岁女生骆美槿,她从新闻报道中得知李显龙有意邀请民众出席典礼,便在父亲的支持下发了电邮给他,并在不久后得到通知会受邀出席。现年33岁的骆美槿现在是《海峡时报》副刊助理主任,求学时期因从李显龙的就职演说中得到启发,求学时选了自己所兴趣的英文与文学之路。
加上父母也经常鼓励她做想做的,骆美槿于是在2007年成了首批选读戏剧学的初院学生,之后也如愿成了记者。她认为这样的非传统出路选择,是教育制度与社会思维的逐步改变,让个人与社会可以看到人才百花齐放的轨迹。
延伸阅读
“其实我很怕人家说什么东西都看政府、看政府。生活是自己的,自己可以做决定,自己也可以去闯,不行就大家一起来,集思广益和合作,总会有办法做得到,真的没有办法才去找政府说。”
他们两人,一个去信要求,一个不知道为何会受邀,都出席了2004年8月12日晚上,新任总理李显龙及新内阁宣誓就职典礼。
在基层服务多年的54岁基层领袖马顺平,则看到人民自发行动的动力与重要,“很多事,人民跟社区是可以自助的”,现在也有不少社区自发行善与提供支助的例子。他认为,政府的责任是把国家管理好,尤其是对外关系的拿捏,以及在行政上减少障碍,多便民和让民间可以发挥力量。
不同背景与年龄层国人 呈现李总理主政20年不同生活与故事
74岁退休人士黎耀财虽然也乐见吴作栋主政时代的协商方式在李显龙时代发扬光大,但始终认为不是大小事都须要征询民众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