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推测,到2100年,许多大型哺乳动物、蝴蝶和胡姬花等恐怕无法在东南亚存活,约18%的动植物种会在整个东南亚绝迹。

纳斯里认为,新加坡应进一步加强自然通道和公园等的衔接,现有的措施无法有效地促进哺乳动物迁移,导致濒临绝种的马来穿山甲等动物在马路上遭车辆撞死。

奇泽姆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当年的研究假设,在马来西亚半岛栖息的动植物,如果栖息的环境也可在新加坡找到,那这些动植物便会在新加坡出现。不过,这一假设违反生态学法则,即新加坡的面积比马来西亚小,动植物种数量也会更少,因此当年的模型算法没有那么准确。 

“不幸的是,一些物种无法在高度城市化的环境长期生存,但资源有限,保育工作无法拯救所有物种,或应该着重帮助那些更能适应城市环境、生存机会更高的物种。尽管如此,现有促进栖息地的措施,如种植更多树木,加速树林再生等有助一些物种如小鼷鹿(lesser mousedeer)恢复数量,目前的努力是应该继续的。”

我国自开埠以来,估计已有近四成动植物种,因栖息地锐减而绝迹本地。如果整个东南亚持续砍伐树林,加上温室气体排放促成的气候变化进一步打击动植物的生存能力,到本世纪末,近两成的动植物种可能在整个区域绝迹。

研究报告上个月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研究结果颠覆一项2003年的模型估算。当年的研究团估计我国开埠以来的动植物种绝迹率高达73%,到2100年,整个东南亚可能有高达42%的动植物种绝迹。

延伸阅读

绿色组织:散播大种子鸟类面临局部绝迹 播种率弱或间接提高绝迹率

奇泽姆的研究并没将海洋动物和蝙蝠等纳入。换言之,开埠至今,绝迹本地的动植物种数量可能高于模型的估算,到本世纪末,估计在整个东南亚绝迹的动植物种也可能比预测多。

绿色组织“生物多元性新加坡青年之声”执行董事纳斯里受访时,对研究结果不感意外。“新加坡只剩少过1%的龙脑香科树,许多需要大树林面积栖息的大型物种(如乳白色巨型松鼠)已绝迹。栖息地减少,一些负责散播大种子的鸟类面临局部绝迹,播种率弱相信也间接提高了绝迹率。”

研究团跟文献对比,并利用模型估算出,新加坡从开埠至今,约37%的动植物种已绝迹本地。这个估算也考虑了来不及发现就已灭绝(dark extinction)的物种。

早前研究违反生态学法则 估算绝迹物种高达七成

新加坡国立大学生物科学系副教授瑞安·奇泽姆(Ryan Chisholm)与研究团队,大约在10年前开始向自然博物馆、植物标本室和线上资料库等,收集共5万零678个本地动植物的记录,包含非飞行陆生哺乳动物、鸟、爬行动物、双栖动物、淡水鱼、蝴蝶、蜜蜂和竹节虫(phasmids)等3065种动植物。

“总的来说,我们切勿对现有的保育工作感到自满,应继续保护本地所剩不多的树林。”

他指出,保育项目往往难以取得公共支持,面临资金不足等问题。为此,保育宣导专注在实质的解决方案,而不是过分渲染生物绝迹率多少,或能传达更积极的信息,吸引更多资金投入。

可加强自然通道和公园等衔接 促进动物迁移

奇泽姆倡议保育工作者专注保育叶猴、穿山甲和犀鸟等具魅力的物种(charismatic species)。“这些物种往往最可能面临灭种,但它们具魅力,能够引起社会关心。人们得知物种可能灭绝,往往愿意支持保育项目,一些具魅力物种体型较大,保育工作必须将更大的土地规划为保护区,更大的保护区会间接保护其他物种,对整体生物多样性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