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这种高密度的种植方式称之为“宫胁造林法”(Miyawaki’ s method),通过复制树林天然生长过程,帮助树木在退化的土地快速成长,增加碳固存能力。

“团队的长远目标是走进社区造林,因为这些树木一旦稳定下来,可以自供自足。与景观相比,造林需要的维护工作更低,可以减少成本,同时达到美化环境的目的。”

新科工程也在绿化日上展出TeLEOS-2卫星等新颖科技。TeLEOS-2卫星采用极化合成孔径雷达(Polari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不受天气、光线及云层的影响,可以全天候捕捉高清画面,帮助计算植被指数,了解植被覆盖是否处在健康水平。

City Sprouts创办人卓鸿耀说,团队的长远目标是在社区造林,因为它们可以自供自足,需要的维护工作与景观相比较低,可以减少成本,同时达到美化环境的目的。(陈斌勤摄)

副总理兼经济政策统筹部长王瑞杰出席活动时说,大自然里的城市提供美丽和高度宜居的环境,也增强应付气候变化的能力。“希望我们继续利用科技与创新,为后代建造更美好的未来。”

延伸阅读

这些树苗来自淡马锡生命科学研究院(Temasek Life Sciences Laboratory)及社会企业City Sprouts,种类包括山榄(学名Planchonella obovata)、山檨子(学名Buchanania arborescens),以及香坡垒(学名Hopea odorata)。树种的生长速度不同,可以复制自然树林的不同高度结构。

“造林”是指在50年以来的无林地栽植或播种,人工促进树林生长。新科工程星期四(9月21日)举办绿化日,300名职员在榜鹅东造林。

淡马锡生命科学研究院部门主管(植物转化和组织培养)苏米卡博士说,树木具固碳功能,也可以美化环境,团队接下来会观察造林的成长与生态系统,包括造林能否吸引蜜蜂和鸟类到造林活动或栖息。(陈斌勤摄)

新科工程种植100棵树,支持造林研究项目,了解城市微树林有否潜能美化社区、缓解全球暖化,并提升生物多样性。

City Sprouts创办人卓鸿耀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研究占地约300平方米,加上新科工程种植的100棵树,目前已种下500棵,接下来还可以多种150棵。

“宫胁造林法”复制天然生长过程 增加碳固存能力

淡马锡生命科学研究院部门主管(植物转化和组织培养)苏米卡博士(Somika Bhatnagar)受访时说,研究院通过植物组培技术(plant tissue culture)培植树苗,除了可以专门栽培某个特征的树种,如拥有较甜果肉的榴梿树,也可以保存正面对灭绝挑战的树种。

卓鸿耀预计,到了2024年第一季或第二季,可以初步量化树木能吸收多少二氧化碳。

新科工程也宣布,为接下来五年的常年种树活动拨款100万元。

她说,造林具固碳功能,也可以美化环境,包括吸引蜜蜂和鸟类在树木间活动或栖息,团队接下来会观察造林能否有效成长,以及生态系统是否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