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

课程教导积极聆听的技巧,包括如何对求助者做适当回应、表达同理心和建立互信。培训员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评估准义工临场反应。发现自己不擅长应付这类情况的人会选择退出。课程“毕业率”介于50%至60%。

这个他昵称为“老三”的儿子,是他四个儿子中最开朗的。三儿子大学成绩和实习表现很优秀,在教会活跃,一个前程似锦的年轻生命,却突然结束。

想当SOS义工,详情可上网:www.sos.org.sg

“若你能不带任何评价或批判,向情绪困扰的人伸出援手,这个义工的角色或许适合你。”

丧子父亲助人过程也获疗愈

“生命是宝贵的,不能刻意去终止它。人生在世不容易。我们无需完美,但须知足才能常乐。”

协会每轮招募义工可录取12人至50人。准义工须培训三至六个月,包括线上理论课和角色模拟。

他也曾想,或许儿子突然陷入忧郁,没想过拨电求助。但他知道永远得不到答案,只能面对。

她不是在和朋友闲聊,而是在聆听有轻生念头的人倾诉心声,防止他们走上绝路。她通过短信提供情绪支援,建议适当的求助渠道。

事发后,德明挣扎八九个月才电邮SOS求助。他先接受辅导一个多月,情绪相对平复后,才加入SOS的丧亲支援小组Healing Bridge。去年底,他成为义务协调员,与辅导员合作,就特定课题引导小组成员说出各自经历和体会。在助人过程中,他也获得疗愈。

走出舒适区 热线义工边助人边成长

能协助减缓他人的痛苦,给她很大满足感。经验丰富的她,如今能沉稳地应对不同求助者的来电。“听热线时须集中精神。头脑清晰,才能专心地了解求助者需要什么援助。除了细心聆听,义工要有耐心、爱心和同理心,不能把个人价值观强加给他人。”

“我渐渐意识到,只要求助者还在回复短信,说明他们没事……当他们回复说感觉好多了,或愿意去尝试我建议的援助管道,总让我很欣慰。”

SOS以预防自杀、提供介入和事后援助为服务重点。除了开放24小时热线,让处于困境的人求助,协会在2020年试行短信平台,去年将它转为全天候服务。SOS每天平均收到200通热线电话和100个求助短信。

她如今更懂得感恩。“我在受保护的环境中成长……聆听不同背景的人述说烦恼,我了解到很多人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

对求助者不带任何批判 以开放心态聆听

每天都有人在黑暗中挣扎。但只要肯求助,一切都能挽回。因为有一群甘于默默付出的志愿者,随时愿意聆听,指引彷徨的人看到希望。

求助热线

防自杀热线平均每三天救一人

招募义工时,SOS先与报名者面谈,了解他们的动机、心理韧性和成熟度。

SOS目前约有424名义工,支援热线和短信平台分别约280人和100人,其余属于技能型义工。因求助者增加,需求日益复杂,协会希望今年将义工人数增至500人。

资深义工:沉稳专注 秉持耐心爱心同理心 

援人协会的24小时“关怀短信”(CareText)平台,为陷入困境并且习惯通过手机短信诉苦的求助者提供多一个求助管道。(示意图/李冠卫摄)

“每当生活里碰到一些好玩的事情,我们总会想到老三。我们会刻意说,哎呀,以前老三也会这么想等等……然后大家开开心心地把对他的追思融入生活点滴。”

他和家人应对悲伤的方法是,不回避对老三的思念。

“若求助者提出这些课题,他们要能不带任何批判,以开放心态去聆听。”

“为什么老三和我们那么亲,不会想到打电话?即使不要找老爸,也该去找妈妈,还是去找弟弟,或是哥哥?他连自己的女友都没打电话。”

五年前,23岁的三儿子轻生后,德明(化名)除了崩溃,也有一股莫名无助的愤怒。他不明白儿子为何没有求助?

“有些人只想发牢骚。我会问问题并鼓励他们把话说出来。有些人有迫切的难题,但却有不切实际的想法,以为义工可帮他们解决。我们须调整对方的期望,尝试找出问题症结,指引他们寻求适当的援助渠道。若求助者可能有精神疾病,我们会建议咨询精神科医生。”

新加坡援人协会热线(SOS):1-767 (24小时) 关怀短信(CareText):9151 1767(24小时) 

郑宗平说,如果报名者愿意,工作人员会请他们谈谈个人经历,包括如何走出人生低谷,以及他们对政治、宗教或性别取向等敏感或具争议课题的态度。

如果求助者随时有自杀风险,SOS全天候待命的危机救援小组会立即启动,以及调动资源和联系其他的紧急服务,尽所能保障企图自杀者的安全。

21岁的艾曼达(化名)每周至少一次把自己关在房里,三个半小时全神贯注地接传短信。

“我们不想阻止任何人求助。假设一个人陷入困境,很想找人谈谈。若他知道有朋友是援人协会义工,可能会不想拨热线,担心另一端是自己认识的人。”

援人协会义工当中,最年轻的19岁;最年长80多岁。受访新生代和资深义工认为,助人过程中,自己有所成长,并且更珍惜生命。

以不回避对逝者思念 来应对悲伤

碰到企图自杀等高危案例,她会遵循培训教导的步骤和沟通技巧,尽可能降低风险,前提是确保求助者安全。头几次,她觉得压力很大,回复短信前会咨询SOS职员。即便如今,她碰到这类状况仍有些许紧张。

“即使警方真的找出一个答案,也不能弥补,我到底失去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儿子。”

2022年4月至2023年2月,SOS介入和拯救了114名企图自杀的求助者,相当于每月约10人,或每三天救一人。 

求助者会倾诉各种苦恼,如学业压力、达不到自己或他人的期望、情感纠葛或家庭问题。

在大学修读心理学的艾曼达,一年前加入SOS义工行列。她同大多数SOS义工一样,贡献自己的时间,救人于危难,但除了协会职员,没有人知道她从事这份志愿服务,包括家人朋友。

“关怀短信”义工艾曼达(21岁)是SOS其中最年轻的义工。不便透露身份的她,关闭摄像镜头接受《联合早报》视讯访问时说,身为心理学系本科生,她报名当义工是想累积情绪支援方面的经验。一年下来,她对这份义务工作的兴趣越来越浓。

艾曼达是新加坡援人协会(Samaritans of Singapore,简称SOS)的义工,每周一次在24小时的“关怀短信”(CareText)平台上回应求助短信。

义工管理经理郑宗平(43岁)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解释为何义工身份须严格保密。

受训后,义工可开始听热线或处理短信,起初由职员或资深义工督导,约两个月后才独当一面。之后,协会仍持续给予义工支援和再培训。SOS鼓励义工完成培训后,服务至少两年,每周执勤三至四小时。

对于考虑当SOS义工的公众,郑宗平建议他们想想,当有人陷入危机,自己是否愿意聆听?

72岁的资深义工爱玲(化名)为SOS服务40多年。她接受电邮访问时说,当年想做一些回馈社会的事,她报名当SOS热线义工获录取,坚守岗位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