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指出,许多有关培植食品的危害其实早已存在于传统生产的食品,因此只要处理得当便可安全食用。

蟋蟀、蚕蛹、蚱蜢等16种昆虫获新加坡食品局批准,可进口到本地作为食物售卖。公众预计最快能从今年下半年起,吃到这类昆虫的食材和食品。

也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新型食品顾问的陈维宁认为,在饮食中融入昆虫的一种推广方法,是附上适当标签,并将昆虫蛋白质加入人们熟悉的食物如意大利面。这有助于让消费者逐渐接受昆虫食品。

学者:需加强教育和推广 让消费者认识昆虫价值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昆虫会成为可持续、低成本又富有营养的食品来源。昆虫的营养价值比许多鱼类、鸡肉、猪肉等都高,也比植物蛋白质更有营养。”

“我觉得可以进口到新加坡的昆虫一定是安全的,但吃昆虫对我来说还是有一点怪,所以不可能成为我的饮食的一部分。” 

业者若在产品中使用了昆虫作为食材,也须在包装上清楚列明,确保消费者知道他们所购买的食品含有昆虫。

南洋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项目主任陈维宁教授受访时说,要在本地推出昆虫菜肴具有挑战,需要进一步的教育和推广才能让消费者认识昆虫作为食品的价值。

另一方面,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近期发布一份有关培植肉的报告,并以新加坡作为参考案例。食品局2020年批准一款培植鸡肉在本地出售,使新加坡成为了首个可售卖培植肉的国家。

对于日后能在本地吃到昆虫菜肴,受访公众李振伟(44岁,工程师)说,他会因为好奇而尝鲜,但不太可能经常食用。

食品局从去年10月5日至12月4日,针对昆虫及昆虫制成品的进口条件和相关执照要求展开咨询活动。当局一共收到53份反馈,一些业者对于进口可食用昆虫表示欢迎,但也有人担心食用昆虫是否安全。

食品局指出,获准进口到本地的可食用昆虫必须符合一套安全规定。这包括提交相关文件以证明昆虫及制品是在受管制的场所饲养或制造;食品须以卫生的方式包装和处理,不能含有污染物等。

针对黑水虻(Black Soldier Fly)幼虫,食品局指出,这类昆虫没有安全食用的记录,若业者有意进口作食物,必须另外在新型食品框架下,向当局申请。

我国参考了欧盟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和泰国等国家的做法,在完成全面科学评估后得出的结论是,一些已有食用记录的昆虫种类能当作食物。我国只允许这16种类昆虫作为食物在本地售卖,不在清单上的昆虫种类须作为新型食品,另外进行评估。

除了成虫和幼虫以外,蚕蛹(silkworm)也获准作为食品在本地售卖,这主要是因为东亚、马来西亚和中国已在食用蚕蛹。食品局说,蚕蛹的纤维蛋白(fitbroin)在日本和韩国已获批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将它列为“普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