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名退休大使和资深外交官提笔回顾自己在从事外交工作中所遇到的考验磨难、达成的成就,以及对外交事务的反思,当中包括巡回大使王景荣和许通美教授、从事外交工作44年的阿吉特星(Ajit Singh),以及已故资深外交官李宗严。

他们的故事收录在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出版的英文书籍“Beyond the Handshake: Singapore’s Foreign Service”(意为“握手以外:新加坡外交事务”,简称《握手以外》)中。

退休外交官蔡显光(69岁)在为《握手以外》撰写的文章中,回顾了自己40年的职业生涯。1987年,蔡显光首次外派到美国华盛顿的新加坡大使馆担任一等秘书(政治)。不久后,美国驻新加坡大使馆一等秘书就因唆使一批本地律师加入反对党参加大选而于1988年被我国驱逐出境。作为反击,美国随后要求撤离蔡显光。

“面对这种不断变化和充满挑战的外部环境,外交部的工作对于引导新加坡在国际上前行、抓住机遇,以及确保新加坡人能继续生活在拥有主权、安全、和谐和经济繁荣的国家,仍然至关重要。”他也提到,新加坡从早期蜕变为如今生机勃勃的世界级城市国家,人们往往将此归功于建国元勋和后来的领导者,外交人员所扮演的角色则鲜为人知。《握手以外》因此建立起一座桥梁让更多人了解外交官的贡献。

《握手以外》的前言由荣誉国务资政吴作栋撰写。他说,外交官在与其他国家建立信任和发展友谊方面发挥关键作用,驻扎在当地的外交官以及他们所建立的网络,为如何推动新加坡的计划、实现国家利益,提供了实际的评估。他提出,未来10年将充斥着挑战,新加坡的火炬若要在充满不确定因素和动荡的世界继续绽放光芒,需要更多有事业心和敬业精神的外交官。

蔡显光受访时说,这对于他的职业和新美关系都是非常艰难的时刻,能在书中回顾这段经历对他来说意味着事件已经完完全全地翻篇。

我国刚独立时协助说服英国延迟撤离军队,给予新加坡时间建立国防能力;上世纪70年代号召国际社会谴责越南入侵柬埔寨;跨越政治和行政障碍落实新加坡—印度经济特区……这些只是我国外交官几十年来须执行的众多艰巨任务中的几个例子。

“这三件事也说明了外交官职业生涯的核心是危机管理,而不是光鲜亮丽。我认为这也是这本书希望通过21篇文章所呈现的对真实外交生活的洞察。” 

这本耗时约三年完成的书由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安德森(Lawrence Anderson)编辑,他也曾出任我国驻柬埔寨、沙特阿拉伯和巴林的大使。

1989年,回到新加坡服务的蔡显光协助在一个月内组织新加坡警察团队到非洲西南部国家纳米比亚,参与我国首个联合国维和行动;2008年飓风纳尔吉斯袭击缅甸时,蔡显光作为驻缅甸大使负责监督当地新加坡社区的危机管理,并协助国际社会的援救行动。

总理公署部长、教育部兼外交部第二部长孟理齐博士星期三(3月29日)在新书发布会上致辞时说,中美战略竞争关系尖锐化导致关系日益紧张和不信任感增加,再加上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影响,让外交政策成为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