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琼瑶说这个广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真实情况:来自第三方的一个简单的介入动作,往往可以是很有效的灭火器。“如果邻居担心自己会受到伤害,拨一通电话报警,也是帮了很大的忙。”
2022年10月10日,一名19岁青年涉嫌在义顺4道一座组屋谋杀父亲。
资深的自由辅导员林琼瑶受访时说,人不在现场,无法继续争执,也就意味着怒火没办法燃烧下去,对争执的各方都是最安全的做法。
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已造成先天的限制,辅导对这小部分人会相对地比较难起作用。林国光指出,要改变有这类性格的人,可能主要得通过药物治疗和以法律上的后果来启动他们对于改变自己行为的意愿和信心。
“表面上明明是施暴者在霸凌他人,他们却觉得自己是处于下风的那个人。他们有扭曲他人行为和表现的倾向。比如丈夫问妻子问题,妻子害怕得不敢回答或低声回答,可能被丈夫扭曲为妻子拒绝同他交流和说话,酿成另一轮风波。”
一小部分人 大脑构造缺少反馈机制
林国光强调,人格障碍的情况会自小显现出来,不会是突然发生的。人突然变得无法控制情绪和行为的因素有许多,像是脑部因意外而受创或脑内长肿瘤等,但都属于特殊情况。
林琼瑶指出,如果发生争执的是夫妻,通常会是在晚上,当事人若无法马上出门,至少应该进房,把房门锁起来,然后拨电求助或报警。
黎凤玲处理过的辅导个案当中,有家暴受害者因为受到威胁,当下惊吓得让他们反应不过来,因而没意识到应该赶紧离开现场。
当家中成员的争执不断升温,情况有可能进一步恶化,最好的做法是立即离开现场,就像是把空间里的氧气抽掉,让火烧不起来。
警方去年11月公布的数据显示,近三年来,本地家暴案件有所增加。2022年上半年,警方接获2603起报案,比2020年同期的2560起来得多。其中,配偶在家暴案中占比最多,其次是涉及父母与孩童的家暴案。
辅导虽然能有效帮助个人改变暴力行为,却可能无法在一小部分人身上发挥效用。
面对家暴的人可拨打全国防暴求助热线1800-777-0000求援,也可以浏览msf.gov.sg/breakthesilence了解如何停止暴力行为。
她也说,施暴者未必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们的行为很多时候是潜意识的习得行为(learned behavior)。辅导的作用在于帮助他们自觉地发觉错误,愿意去改变。
大脑会如此反馈,是社会学习(social learning)的结果。比如一个人小时候欺负过妹妹后被父亲处罚,使得自己感觉难受。他随即便“学习”到这么做是不被家人或社会接受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就很本能地从神经系统所引发的难受体验,逐渐地建立起道德观念,以及社会规范。
导致施暴者动粗的原因非常多,认知上的错误和儿时经验是两个常见的原因。
“如果报警的人没有个人保护令,警员到场后或许无法执法,但他们的出现至少能够让局面不至于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家暴案件增加 涉配偶占比最多
“他(指丈夫)的脾气越来越差,凡事都看不顺眼。在外头受了委屈,回到家里就大吵大闹,不是骂我,就是骂小孩。我也不知道自己哪里出了错,好像做什么事都是错的,都会招惹到他。”
另一个导致暴力行为的原因是施暴者对人的价值认知有偏差,比如父母认为小孩不打不成器,或男女不平等的文化认知,又或是一般人对弱势群体的轻视。
“我们在一起相处了好几年,知道他并不是坏人,但他当时真的好像一颗定时炸弹,我实在没有办法提心吊胆过日子。我也怕孩子会受到伤害。
爆发 蜜月 潜伏 长期家暴三阶段循环
执业近30年的临床心理学家林国光博士告诉记者,长期的家庭暴力有一个循环,分别为爆发阶段、蜜月阶段和潜伏阶段。以丈夫家暴妻子为例,丈夫殴打妻子后想要和好,往往会道歉并承诺不会再犯。不过,风平浪静的那一段时间内,丈夫又再累积对妻子的不满,过后再次情绪爆发,进入循环。
由于这些男性觉得妻子是属于他们的,妻子必须听从指令,暴力成为了他们表现权力和控制妻子的手法。当他们觉得自己要失去对妻子的掌控时,就会以言语和肢体来让对方“听话”。
林国光以随地吐痰为例,向记者解释一般人会产生的愧疚心态。比如一个人喉咙有痰,不经意地在公共场所把痰吐在地上,随后会感受到脸红或心跳加速。这些生理上的反应就向他传递了“羞愧”的信息和情感,让他知道自己犯了错,怕被人发现。
如果一个人接获辅导令,就必须到指定的家庭服务中心接受辅导。辅导的目的在于协助家庭成员学习以恰当和尊重彼此的方式来解决矛盾,并提供家庭成员所需的支持和技巧,以确保所有人的安全。
同年11月4日,一名31岁女子涉嫌在盛港河谷通道的家中谋杀67岁的养父。
黎凤玲处理家庭暴力辅导个案时,会先了解施暴者是否有生理问题、药瘾、精神问题及睡眠问题等。这些情况需要医生介入协助处理。
秀珍受访时表面相当镇定,像是在转述他人的故事。但她告诉记者,每次想起往事都觉得难过,难过自己的婚姻生活不美满,也难过孩子无法在健全的家庭中成长。
丈夫离世,秀珍得以彻底从这段暴力关系中解脱。“很多人问我是否原谅他,其实也没什么原谅不原谅的。人都走了,一切就都过去了。”
目前,家暴受害者可向家事司法法院申请保护令。法庭可以下令申请保护令者和受保护令管束者及他们的家庭成员,出席强制性辅导。辅导由社会及家庭发展部执行。
秀珍和丈夫起初只是口头上的争吵,双方各退一步就能让情绪暂时冷却下来。但情况逐渐失控,丈夫开始动手,从把她推倒,到用衣架打人。根据秀珍的经验,外力的介入或许有助于将火苗扑灭。“有几次邻居听到争吵声,赶过来劝架,我们就没能继续吵下去。”
纵使已经过去了差不多20年,秀珍(化名,52岁)仍然无法忘记当年被丈夫以刀威胁性命的瞬间。
对一小部分生理缺陷者 辅导效用不高
除此之外,如果家人长期有暴力行为,可准备一个装有个人证件和衣物的应急包,必要时赶紧离开。
手臂上的伤口虽不深,秀珍的心中却已烙下了磨灭不掉的恐惧。她决定不回丈夫身边,不论丈夫如何哀求。
黎凤玲和林琼瑶告诉记者,有不少家庭暴力个案中的施暴者其实曾经是受害者,或儿时目睹过父母之间的家暴情况。由于他们被伤害过、仍带着没有化解的恨意,当他们情绪不佳时就可能动手,把自己承受过的痛楚发泄在他人身上。
当家中发生激烈争执,当事人能否做些什么来降温,避免憾事发生?最亲近的人又为什么会变得暴力,甚至伤害家人?
秀珍和丈夫起初只是口头上的争吵,双方各退一步就能让情绪暂时冷却下来。但情况逐渐失控,丈夫开始动手,从把她推倒,到用衣架打人。
为了更快帮助家庭暴力受害者,一个全天候紧急应对小组将于今年4月启动,与警方共同处理严重家暴事件。情况危急时,社会福利司长和指定人员可代受害者申请个人保护令。
本地电视曾播放过一个公益广告,描述一名老太太听见邻居夫妻吵架,赶紧拿了一道菜去串门子,邻居夫妻见到老太太,也就没继续争吵。
父子两人在家中激烈争吵后,父亲浑身浴血出现在楼下邻居家门外,手上握着一把刀,儿子当时同样握刀站在楼梯口。
根据她的经验,外力的介入或许有助于将火苗扑灭。“有几次邻居听到争吵声,赶过来劝架,我们就没能继续吵下去。”
当一些夫妻或父母发现痛骂对目标人物已经起不了作用,就会进一步做出肢体伤害,如推撞或殴打;如果仍然无效,他们可能拿起唾手可得的物品来施暴。林琼瑶处理过的个案中,有施暴者使用皮带、棍子和衣架等。
林琼瑶指出,夫妻之间的家暴事件,九成施暴者是男性,女性占一成。以男性施暴者的个案来说,他们的思想普遍很传统,骨子里还有“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观念。
嫌犯疑是要中风的养父把组屋转到她名下被拒,结果在争执中持刀刺死养父。家庭悲剧接连发生,失去的生命令人惋惜。
她也会了解施暴者是否缺少法律知识。有一些个案,父母并不知道打小孩有可能触犯法律,因为他们也是这样被自己父母打着长大的,因此会把自己的行为合理化。
争执不断升温 应当离开现场
丈夫拿刀威胁 夫妻都被割伤
全天候紧急应对小组成员包括社会及家庭发展部的社会服务人员。他们有权在现场发布紧急保护令,保护受害者。
林国光认为诡异的是,施暴者十之八九认为自己才是受害者。比方说,丈夫指责妻子同其他男人说话,导致他吃醋,被逼急了才会诉诸于暴力。
不过,有一小部分人在这方面有生理上的缺陷,大脑构造缺少上述提及的反馈机制,因此他们不容易体验到焦虑、发慌和羞愧,造成他们分辨对错的能力减弱。
认知错误和儿时经验是动粗常见原因
不过,美梦没多久变成了噩梦。2001年,美国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加剧了世界经济放缓,新加坡的经济无可避免地进入衰退。秀珍的丈夫被辞退,过后找工作处处碰钉子。
“如果施暴者威胁到你的性命安全,请你打开大门走出去,要保护自己要自救。没有什么比你自己的性命更加重要。”
丈夫动起刀子的这两次争执,秀珍为了避免进一步的流血冲突,趁着丈夫不注意时赶紧带着哭泣的子女逃出家门,回娘家避难。
“也不知道是天意还是报应,我和孩子搬回娘家不到两年,他就生病了,走得蛮快的。”
一名曾遭到家暴的妇女鼓起勇气同《联合早报》道出她那不堪回首的过去,辅导员和心理学家也为读者解惑。
秀珍也想过离开这个家,但考虑到儿女年纪还小,不想他们没有完整的家,所以还是忍了下来。再加上公婆明白事理,知道媳妇被家暴,狠狠地教训自己的儿子,让秀珍感到些许安慰。
心理学有一个称为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的概念。有这种情况的人,自小会有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长大后经常会显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他们倾向于激怒和操纵他人,而极少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或懊悔。
和身边的朋友一样,秀珍也梦想过拥有美满的婚姻生活,能够和丈夫白头偕老。婚后的前几年,一切仿佛按照她心中的完美剧本进行,夫妇二人也生了一子一女,在旁人眼中俨然是模范家庭。
财政部去年12月公布的《新加坡公共部门绩效检讨》报告则显示,2021年有约2140起新的儿童保护案件和200起涉及虐待弱势成人的案件,比2020年的1300起儿童保护案件和170起涉及虐待弱势成人多。报告解释说,冠病疫情期间,家庭承受的压力增加,以及公众对家庭暴力的认识提高,有越来越多人勇于报案,不再感到羞愧。
丈夫过后收敛了一些,无奈好景不常,后来又吵架时,他到厨房拿出刀子,勒令秀珍住嘴,有一回是水果刀,另一回是菜刀。其中一次,他挥舞刀子时,不小心划伤了秀珍的手臂,也划伤了自己。
“我们能够以法律作为底线,让他们知道如果再不调整行为举止,可能会面对怎么样的后果,然后再通过辅导灌输良好的价值观,协助他们建设同理心和从他人的角度来评估事情的能力。”
据林琼瑶观察,家庭纠纷升级到暴力行为的情况似乎有增加的趋势,而且不局限于夫妻之间。其中一个个案,10多岁的哥哥在争吵后,竟然拿刀恐吓要杀害弟弟,而类似的个案并不少见。
“我当时很害怕,怕他会做出更可怕的事情。但是每次吵完架,他冷静下来之后,就后悔自己的行为。他会向我道歉,求我原谅他,有几次还激动得哭起来。”
从生理的角度来说,人类的大脑和神经系统有一个本能机制,会让人流汗、心跳加速、手脚冰冷、感到担心、觉得难为情等,让人知道自己做了违规的事情。
触爱家庭综合服务资深辅导员黎凤玲也同意这个处理方式。她建议个人如果知道家人有暴力倾向,手上应该要有求助电话号码,倘若真不幸发生事情,能第一时间求援。
这些年来每回读报看见有关家庭悲剧的报道,都会牵动她的思绪,禁不住鼻酸。“我心里会想说,那些案件中的受害者该怎么做,才不会丢了性命。或许像我那样,争吵开始后,一发现情况不对,就赶快离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