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30多年里,每天清晨5时左右,黄秀玲(66岁)就到大巴窑8巷巴刹开档,开始一天的忙碌生活。
她笑说,虽然长期改衣服让自己常常腰酸背痛,但她会坚持下去,做到自己不能工作为止。
在亲戚的鼓励下,夫妻俩拨出几万元存款,在巴刹做起小生意。最初,妻子黄秀玲一个人摆摊做生意,常常忙到凌晨1时左右才回家。后来,丈夫周国祥在打工的公司倒闭后也开始到摊位帮忙。
农历新年或特殊情况以外夫妻每天都开档
10多岁时,黄秀玲在家乡马来西亚的实兆远学习缝衣改衣。“那个时候不是帮忙割橡胶,就是学做衣服,没什么选择。”
黄秀玲说,一开始自己一个人摆摊做生意,常常忙到凌晨1时左右才回家。
“看到顾客开心,我就很开心,就这么简单。很多顾客都变成了我们的好朋友,有时来聊聊天,开开玩笑。这样,一天就过去了。”
小小的巴刹档口内,妻子改衣,丈夫熨衣。两人偶尔虽会斗嘴,但打心底感谢彼此相伴。
她说:“除了在农历新年的时候休息几天,或者家里遇上了特殊情况,否则,我们天天都会开档。”
丈夫以前是修车员,打工的公司倒闭后,他因患有帕金森症,加上年纪较大,一直找不到工作,便开始到摊位帮忙。
她先是在马国工作,嫁给丈夫周国祥(69岁)后,便随他到新加坡发展,组织家庭。
在亲戚的鼓励下,夫妻俩拨出几万元存款,在巴刹做起自己的小生意。
除了要帮顾客修改衣服,她还得前往批发商处看衣服,拿货在摊位售卖。
“他会帮我熨衣,拆东西,买东西,到批发商那里拿货……我们偶尔会斗嘴,但有他在,还是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