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法庭义工角色不同,“从调解到协助无力聘请律师的当事人,法庭义工对我国司法工作发挥关键作用”。
“我曾经因不懂法律,无法将伤害我的人绳之以法。我希望借助自己的法律知识,帮助更多人,尤其是教育程度不高或英语不好的人。”
今年共有12名义工获颁法庭义工长期服务奖,他们义务服务至少10年,其中10人服务年资达20年。
许苓芬受访时说,线上调解效率更高。“调解双方隔空对话,不会容易生气或发生冲突,效率好,更省时。”
今年初完成法律大学课程的陈杰妮(25岁)是学生组杰出法庭义工奖得主。她去年加入“个人援助试点计划”,协助没有能力寻求法律援助且有意认罪的被告,与他们面谈,确保求情的事实是准确的,协助他们获得公正的审理。这些罪行包括非礼、恐吓、骚扰和蓄意重伤他人。
许苓芬2013年起就在法院义务服务,调解经验丰富。她认为调解时“除了设身处地从对方立场看问题,也得抛开自己的观点和偏好,以便更客观和中立地进行调解”。
维修漏水的费用,究竟应让楼上住户共同分担,还是由楼下屋主全部承担;对工程进展不满向人追索费用,最后反过来付出赔偿,双方竟还握手言和;不满客服待遇的顾客听到美容院老板一声真诚道歉后,两人化干戈为玉帛,成为好朋友。
王玉贵无私奉献的举动获得国家法院的肯定,他成为本年度杰出法庭义工奖的公开组得主,在星期二(11月29日)的法庭义工答谢午餐宴上,从大法官梅达顺手中接过奖牌。
大法官在颁奖时强调,无论是民事纠纷还是刑事诉讼,一般人与司法制度接触,鲜少是愉快的经历。义工从旁协作,能减缓人们的紧张心情。
笑容可掬的王玉贵与《联合早报》分享调解心得时说,调解中最重要的是聆听和耐心,不被情绪干扰,挖掘对峙双方对话中的核心信息,然后深入浅出地进行分析,引导彼此换位思考,弥合差异。
获辩护人和律师组杰出法庭义工奖的是执业律师许苓芬。过去三年,她借助线上视频,为小额索偿庭调解近50起案件,其中一半是在最近一年内调解的,远超法院义务调解员每年须调解至少三起案件的要求。
陈杰妮受访时说,自己虽然决定转换职业跑道,不当律师,但仍抽空进行义务协助。
正是这些芝麻绿豆般的小案件,让小额索偿庭资深义务调解员王玉贵博士获得巨大满足。即便已步入古稀之年,74岁的他还始终保持10年前那股热忱,坚持在小额索偿庭做义务调解工作,且不打算退休。
加入义务调解员行列前,王玉贵曾担任超过10年的仲裁员。“比起仲裁,调解给予我满足感更大。仲裁案件只有胜和败两种结局,一些复杂的案子因简单的争议点而败诉,败诉者得负担庞大金额的赔偿。调解却可以有彼此和解的愉快结局,涉及的费用也比诉讼低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