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园局自然保护处高级署长林良任受询时说,单在2021年,当局就接到430起在自然公园踏青时偏离指定径道的案例,数目是疫情前每年平均140起的两倍。

尽管如此,踏青时不慎走丢或受伤等意外还是难免发生。疫情期间,就有两名青年到中央集水区自然保护区寻找二战日本神祠时走失,警方得出动大批警力,甚至辜加警察进入丛林寻人。在另一起意外中,一名踏青经验丰富的男子去年则误判水沟深度,结果受困数小时。他们都是在入夜之后才获救。

林良任也说,自然公园在晚间人烟稀少、甚至伸手不见五指,不熟悉环境的人可能会迷失方向并陷入更大的危险中。

自然公园晚间易迷路 访客可能陷入危险

疫情期间掀起一股踏青热,自然公园访客人数激增,踏青时偏离小径的情况也随之增加,这不仅是罔顾自身安全的行为,对自然生态环境也会造成破坏,威胁到一些濒临绝种动植物的生存。

“每一名访客都有责任保护径道以外的环境不受人类影响。环境破坏在短期内不易被察觉,但长期的践踏可能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害。”

随着新加坡迈向“大自然中的城市”愿景,公园局呼吁公众配合当局一起维护我国的自然资源。

林良任解释,本地的自然公园内有很多稀有品种的动植物,如娑罗双木、沼泽糖胶树、莱佛士带状叶猴、马来穿山甲和淡水螃蟹等。公众偏离径道,踩着林地行走,过程可能践踏植物幼苗,同时也影响动物的作息。

尽管偏离径道案例数量只占访客总数的极少数,但增幅却比访客人数大出许多,意味着类似行为自疫情后更加普遍。

根据公园局的数据,双溪布洛湿地径道保护区去年的访客次数比疫情前的每年平均增加109%,达23万人次;武吉知马自然保护区增加87.5%,近75万人次;乌敏岛则增加约43%,达37万人次。三个自然公园的总访客人数就达到135万人次。

一名不愿具名的踏青爱好者就说,他以前经常去不同国家登山,但疫情期间不能出国,自己把本地能走的径道走遍后,决定尝试探索新的风景。“当然我在出发之前会做好调查和准备,比如查地图、携带足够饮用水、通知家人等。”

自然公园内设有警示牌和栏杆,提醒公众不要偏离径道;违例者可被罚款最高2000元。但对一些人来说,踏青时偏离指定径道会更刺激、更有挑战和新鲜感。

即使人们能够安全穿梭在丛林中,他们的出现也会扰乱生态环境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