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简单的‘历史’两字,在谷歌搜索‘history’和‘历史’的内容也完全不同,所以通常我两边都会看,获得更全面的资讯,甚至会有意想不到的灵感。”

长期生活在英语环境的周美凤,约10年前意识到自己的华文开始“生锈”,尤其在书写方面。

她五年前报读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的翻译课程,并逼迫自己下来几年只阅览华文书籍,作为“补救”措施。

周美凤说:“有时候我看书时想用华文写下想法,才发现有些字真的记不起来,只能用汉语拼音或英文记下,等之后再想起来或用手机查阅。”

受访时全程讲华语的周美凤形容自己这几年重拾华文的过程,就像在“寻根”。

当造型师的周美凤说:“我的工作伙伴有不同种族,所以主要用英语交流,而我的朋友也习惯讲英语,有时候我突然冒出几句华语,还会被他们调侃。但我喜欢讲华语,这并没有什么错。”

她说:“有时候年纪越大,就越会有这种心境,想要去寻根。”

在亚洲文明博物馆当志愿导览员的周美凤认为,东西方的看法各有可取之处,双语的优势能让她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同时在亚洲文明博物馆当志愿导览员的她认为,东西方的看法各有可取之处,双语的优势能让她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在家说华语,在外讲英语,53岁的周美凤感觉自己仿佛身处两个世界,也享受着两个世界的视野,但要驰骋其中,须持续付出努力。

周美凤从小同家中长辈用华语沟通,但中学毕业后因为没有再修读华文,家里以外的世界似乎都被英语对话占据。她甚至对中文名字“美凤”产生一丝陌生,因为多数身边的朋友都称她“Cale”。

她随后也加入新加坡老年书法大学的书法课程,以及国家档案馆的口述历史项目,以中英文进行访问,让自己处于讲华语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