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镇层面,市建局也在探讨公共空间的分时共享(time-sharing),即在一天内满足不同民众的需求,以及更好地利用未充分利用的空间,如地铁高架桥下的空间。

虽然我国如今已逐渐走出冠病阴霾,但疫中学习到的许多经验和教训都很有价值,比如要确保住屋具韧性。

例如位于碧湾(Bayshore)的未来住宅区将拥有组屋和私宅,配备完善的设施和休闲等。

市建局昨天起举办长期规划检讨展览,以七大主轴呈现。主轴之一是“居住”(Live),强调提供更包容的住屋选择,满足新加坡人日益多元的志向和需求。

另一个例子是樟宜路上段地铁站附近的区域,将建设更多组屋和便利设施,并与现有私宅区无缝结合。

例如,一些人更重视有更大空间可充作办公室;另一些人倾向于开放式空间,希望厨房、餐厅和客厅之间少一些墙壁。

李智陞说,较新的预购组屋已将承重墙设计在角落,方便屋主调整屋内空间。如今,当局进一步研究,是否可能提供几个可定制格局供屋主选择。

为应对人口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不可预见的需求,如疫后转向混合工作模式的趋势,当局正在研究,在组屋设计和内部格局方面更灵活。

市区重建局和相关机构在探讨规划更多类型的组屋内部格局,组屋屋主未来或可选择要更宽敞的客厅或是要一个书房。

不同人生阶段,对组屋格局的偏爱可能会不同。年轻夫妻可能想要更宽敞的客厅,以便与朋友聚会,但育有年幼孩子的家庭可能更喜欢较大的儿童卧室。

为应对人口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不可预见的需求,如疫后转向混合工作模式的趋势,当局正在研究,在组屋设计和内部格局方面更灵活。

国家发展部长李智陞昨天受访时说:“冠病疫情期间,许多人发现住家既是他们的工作场所,同时也是教室,是托儿所。”

为实现更包容的住屋选择,相关机构也计划建造更多能相互融合组屋和私宅的市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