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淘沙发展局将来如果对炮台进行维修或发展工作,必须遵守这些准则,例如以原材料替换建筑设备是允许的,但其他方式就须要征询我们的同意。我们会确保任何发展计划都应该以尊重历史和炮台所扮演的防御角色为前提。”

在西乐索炮台的三个隧道中,最长和最大的隧道A综合建筑原在1885年设有水雷控制中心、探照灯和引擎室。当时,英军在海底部署了电动水雷,一旦发现敌船,就可通过遥控器引爆水雷,炸毁船只。

西乐索炮台也曾用来囚禁澳大利亚和英国战俘,日军投降后,日本战俘也被囚禁于此。英军在1967年撤离时,将绝后岛交还给新加坡政府,西乐索炮台于1975年2月变身军事博物馆。

是世上少数保存完整19世纪开放式炮台

这11个受保存的建筑设施包括19世纪初设计的避弹堡、四座摆放大炮的炮位(gun emplacement)、三个作为地下弹药库的隧道综合建筑,大炮指挥所、射击指挥塔与探照灯柱,以及前上士和军官营房。

这11个受保存的建筑设施包括19世纪初设计的避弹堡、四座摆放大炮的炮位(gun emplacement)、三个作为地下弹药库的隧道综合建筑,大炮指挥所、射击指挥塔与探照灯柱,以及前上士和军官营房。国家文物局古迹与遗址保存司司长黄美英透露,这11个建筑设施之所以纳入受保存的范围是因为它们在日军入侵新加坡时,发挥了重要的防御作用。

圣淘沙发展局休闲区域高级执行员塞夫拉(Muhammad Saifullah Kamaludin)指出,炮台的这11个建筑富有历史价值,值得保护。“最重要的是公众能看到炮台从殖民地时期至今,不同阶段的演变,这能让他们了解我国二战的历史。”

这个隧道自1930年代扩建后,增设了炮位和射击指挥塔。位于西乐索景点(Siloso Point)的指挥塔因为它的高度与位置,正好让英军可清楚看到新加坡西面的入口。指挥塔也设置了可摧毁鱼雷艇的12磅速射炮,周围的探照灯则可照亮港口周围的水域,探测敌军的行踪。

西乐索炮台由1890年代派驻新加坡的英国工程师麦卡勒姆(Henry Edward McCallum)设计,是当今世上少数保存完整的19世纪开放式炮台。虽然炮台的炮位和地下结构散布于不同地点,但这其实是英军精心策划的防御策略,这样的布局也不易被敌人察觉。

为应对作战需求,炮台的建筑布局与结构自建成至1940年代期间改变了不少,但至今仍可看到19世纪末至二战时期的海岸炮,以及当时独特的建筑结构设计。

国家文物局古迹与遗址保存司司长黄美英受访时透露,配合新加坡沦陷80周年,当局在昨天公布西乐索炮台列入国家古迹的消息,同时提醒国人全面防卫的重要性。

建于1878年的西乐索炮台是当时绝后岛(今圣淘沙)两个最繁忙的炮台之一。由于炮台位于绝后岛西侧,战略性位置有助加强当时新港(今岌巴海港)的防御,也帮助我国抵抗从海上入侵的外敌。

设在避弹堡附近的6英寸后膛炮炮位是个战略点。英军可以从这里看到前方的大海,以及后方的拉柏多炮台和巴西班让。1942年,他们曾把6英寸后膛炮的炮口转向内陆,对准可能从这个方向入侵新加坡的日军。英军当年也用这门大炮炸毁毛广岛上的油库,避免资源落入日军手中。

作为我国保存最完好的19世纪炮台,西乐索炮台是本地第八个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的古迹,也是首个不在新加坡本岛的国家古迹。

建在地下的避弹堡非常牢固,房间之间的墙壁厚度可达90厘米。这些房间为军队提供住宿、办公和储物的空间。据介绍,避弹堡的设计足以抵御炮弹轰击,也可避免遭到军舰射击。

作为我国保存最完好的19世纪炮台,西乐索炮台是本地第八个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的古迹,也是首个不在新加坡本岛的国家古迹。

当局上个月首次对外公布把西乐索炮台列入国家古迹的建议,并邀请公众提供意见。黄美英说:“我们获得相当好的反馈,利益相关者对保存古迹一事非常积极,一些非政府组织也很支持这项决定。”

她说,这11个建筑设施之所以纳入受保存的范围是因为它们在日军入侵新加坡时,发挥了重要的防御作用。

国家文物局昨日正式将圣淘沙岛上的西乐索炮台列为我国第74座国家古迹,炮台内的11个建筑设施一并列入当局制定的受保护范围,同属一个古迹。这也是本地首次有多个位于同一地点的建筑设施被列入古迹名单。

针对炮台未来的发展计划,黄美英说,由于西乐索炮台是受保护的国家古迹,国家文物局会向负责管理炮台的圣淘沙发展局发布一套指导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