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管理大学传播管理(实践)教授冯时光博士说,《海峡时报》《联合早报》《每日新闻》(Berita Harian)及《淡米尔之声》(Tamil Murasu)是具公信力的报刊,触及广大群众,在国家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新加坡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孙婉婷博士受访时说,新闻室面对的挑战,尤其是广告收入的萎缩,是普遍的。在其他地区,非营利模式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开拓了一条新命脉,减轻盈利压力。“但非营利模式并非没有压力,因为新闻室必须为资助者提供强有力的理由,说服他们提供和维持财务支持。”
此外,根据《报章与印刷馆法令》,报刊总编辑人选须获部长批准,报业公司的特殊股权安排,也让政府对公司的人事拥有决定权。
“如果资助者尊重这些报刊及媒体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就会明白,对其过度施加影响,最终会削弱报章的信誉。受资助者则必须明白他们得保持独立,维持新闻的质量。”
面对广告收入萎缩,非营利模式为新闻室开拓了新命脉。但媒体专家提醒,在这个模式下,资助者和接受资助的新闻室应相互尊重。前者须明白,过度施加影响最终只会削弱报刊的信誉,后者也须有意识维护自身独立性和新闻质量,才能继续吸引资助者。
关注本地时事的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教授契连·乔治(Cherian George)则建议,资助协议可列明媒体的责任,以及涵盖保障条款,由资助者保证不会干扰新闻室的运作。新加坡也能设立独立机构来监督双方是否遵守了协议。
《联合早报》前总编辑林任君认为,在假消息铺天盖地的社交媒体时代,有公信力的主流媒体已是稀缺资源,任何能使媒体生态更健全发展的模式都是好的。他说:“政府清楚知道,协助维护这种公信力对它本身是有利的,因为它需要可信和可靠的媒体替它传达信息、解释政策,也需要媒体提供准确的反馈,反映民间情绪,尤其是在发生重大危机时。”
数码科技的颠覆,继续对媒体业构成挑战,这并非我国或新加坡报业控股独有的问题。
澳大利亚默多克大学传播系副教授李廷文也认为,SPH媒体若在新运营模式下更依赖政府资助,将引起担忧。但新模式同时是个契机,让媒体机构更专注制作优质新闻,履行服务大众使命。他说:“如果SPH媒体最终能成功发展出一套可持续的盈利模式,那它下来甚至有可能在财务与新闻运作方面获得更多自由空间。”
他说:“根据新运营模式,如果要一定程度依靠大众的支持和资助,他们的观点就很重要。平心而论,新加坡政府还是希望本地媒体保持一定独立性,但同时,政府也长期认为媒体应在国家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且不认同媒体以‘第四权’自居。问题来了:民众和私企是否持相同观点?他们为何要支持这样的媒体?”
政府资助是把双刃剑
对于政府表态有意资助SPH媒体,专家也认为这是把双刃剑,虽能保障这家非营利公司的财务稳定,但不论是资助者或受资助者都须掌握微妙的平衡术。
他指出,在北欧国家,政府通过第三方机构为报刊注资,或许是更理想的运作方式,因为媒体既可被视为较独立,也能获得可持续的资助。
南洋理工大学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教授汪炳华则对报业控股董事长李文献医生提《卫报》(The Guardian)的例子感到讶异,因为这类媒体机构面向国际群众,采用的模式不一定适用于本地。
汪炳华认为,只要SPH媒体继续在该法令下运作,最高管理人由政府批准,仍会被大众视为不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