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多出现在住家范围
而非工作场所
经方程式计算后,研究人员发现,实行社交距离措施后,五岁至65岁的公众中,骨痛热症病例从基线水平增加了37.2%。这显示在新加坡,社交距离措施的实施,与骨痛热症病例增加有关。
研究人员在报告中指出:“可能解释此结果的一个关键传播渠道是,人们因社交距离措施,在家的时间增多,外加新加坡的骨痛热症感染病例倾向在住家而非工作场所出现。”
去年4月至6月的冠病病毒阻断期间,政府为遏制冠病传播而实施社交距离措施,约95%的工作场所以及所有学校和娱乐设施关闭。
这份研究报告上个月发表在美国国际传染病学学会会刊的《传染病学期刊》中,由新加坡国立大学苏瑞福公共卫生学院和国家环境局环境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撰写。
此外,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是在日间叮咬人的。由于我国经济高度发达,多数处于就业年龄的人都在冷气室内工作,但社交距离措施促使他们改而留在自然通风的住家内工作,无法免受叮咬。
截至星期一(3月29日),我国有26个活跃的骨痛热症黑区。较大的黑区位于三巴旺的月邻园(Goodlink Park)和惹兰马达亚逸(Jalan Mata Ayer)一带、后港3道和后港23街一带、麦波申的贝恩路和邵氏路一带、加基武吉3道和加基武吉工业台一带,以及建德道一带。
研究人员也参考了我国2003年至2020年第21周(截至5月30日)的每周骨痛热症病例数据,以排除不同年份、季节、温度和湿度对病例数的影响,确定基线水平。
对此,苏瑞福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研究)古阿烈副教授(Alex Cook)受访时说,去年的骨痛热症暴发情况确实前所未见,虽然确切原因不明,但推测因素包括:病毒阻断期间人们在家的时间更长、两类骨痛热症病毒同时传播,其中第三型病毒更是在本地不常见、人们更重视健康和求医检测。
古阿烈说,尽管本地冠病疫情已得到控制,但不能保证一直如此,如果需要恢复一些阻断措施,那骨痛热症可能再度加速暴发,因此必须现在就采取防范措施,减少蚊子在住家滋生的风险。
根据国家环境局网站的数据,截至上周六(3月27日),今年首12周共有1760起骨痛热症病例,平均每周147起。第13周虽然尚未结束,但截至星期四(4月1日)有95起病例。
伊蚊滋生处集中在住宅区,也进一步加剧骨痛热症在这些地带传播的风险。
研究显示,我国去年实施社交距离措施的两三个月里,骨痛热症病例从基线水平增加了37.2%。原因可能是人们在家的时间增加,而骨痛热症病例在本地一般通过住家而非职场传播。
研究人员采用了五岁以下的儿童和65岁以上的年长者为对照组(control group),来找出基线水平(baseline),因为他们当中多数人的出行习惯不会因社交距离措施而发生剧烈变化。
新加坡统计局数据显示,五岁以下的儿童中,不到一半上全日制托儿所,65岁以上的年长者中,也只有不到1%住在养老设施。因此,对照组的大多数人原本就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家中或邻里。
今年第一季(首13周)的病例因此远远低于去年第一季的4773起病例,也稍微低于前年第一季的2223起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