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前天改变了社区病例的定义,把住在宿舍外的客工包括在内。在新定义下,昨天的新增社区病例增至14起,未能保持过去10天的个位数纪录。

临床微生物学与传染病学亚太学会会长淡马亚(Paul Tambyah)指出,住在宿舍外的客工与社区的关系本来就密不可分。

社区病例整体呈下跌趋势

然而,如果社区病例下来持续增加,我国朝向零感染的目标是否就更遥遥无期?

伊丽莎白诺维娜医院传染病专科医生梁浩楠则认为,住在宿舍外,即不在管控范围内,因此病毒确实更容易传播。

新加坡国立大学苏瑞福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研究)古阿烈副教授(Alex Cook)认为,虽然社区病例近日有所回弹,但整体仍呈下跌趋势,达到零感染指日可待。

“这些客工为我们盖房子、修路和打扫医院,不太可能把他们与社区完全分割开来。过去几天也有好些确诊本地居民,本身或家属在客工宿舍工作。”

受访传染病专家认为,重新定义社区病例,其实更能准确反映社区传染的真实风险。

“探测到更多非宿舍客工病例其实是好事,这代表他们愿意主动上前接受检测。必须先探测到这些病例,我们才有办法追踪接触者,并隔离和监督他们。”

前天的八起社区病例中,有五起是住在宿舍外的客工,有明显回升的趋势。不过淡马亚认为,这并不意味着非宿舍客工的染病情况更值得关注。

“我们确实还有进步空间,但以现阶段来说,这仍是好的现象。”

梁浩楠却认为,要达到零感染有一定难度。“除非所有国人都接受检测,不然要怎么找到没生病的确诊者?况且现在检测呈阴性,不代表以后也会呈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