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最后播放另一个段视频,呈现一个较理想结局,也就是学生向老师求助,霸凌者接受辅导员辅导后,向受害者认错道歉。
学生李家惠(13岁)认为,视频的情节接近她平时网上观察到的情况。“过去讨论网络健康课题时,使用的一般是文字材料。视频的呈现方式较为生动,也激发我进一步思考当中要传达的信息,以及网上行为的不同后果。”
“我们要让学生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更为敏感。他们在课堂上聆听不同观点,脑海里留下印象,碰到真实的情况时,就懂得如何应对。”
学校日前向媒体展示模拟课堂的教学成果。据观察,教师在学生观看视频后,引导他们进行讨论,接着让学生进行投票。多数学生认为,应让霸凌者尝尝网上被欺负的滋味。教师按“得票率”最高选项,播放相应的视频。学生们发现,短片中的霸凌者被报复后,进而对受害者泄愤,情况变得更糟。
这堂课用意是引导学生发挥正面影响力,要有勇气做出正确决定,而在必要时应该求助。
如果在网络社交媒体上目睹同学被霸凌,该袖手旁观、行侠仗义“惩罚”霸凌者,还是求助于老师?
教授这堂课的教师颜毓能(29岁)说,学生使用的社交媒体平台,教师未必了如指掌,教材所呈现的课题和情景,都是学生日常所熟悉,有助教师授课时引起学生共鸣。
这是光伟中学一群中二生在一堂以“网络霸凌”为主题的课堂上所面对的选择。光伟中学按更新版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程,为学生模拟这堂涉及网络健康内容的课,由于互动元素强,激起学生热烈讨论和分享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