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千禧年以后基层慈善活动的研究员韩铃博士,则指出当今进行慈善活动的并不限于富豪、大机构和基金会,很多个人也因为自己不同的社会关注,在不同的组织架构下进行慈善活动。

社会企业Jaga-Me总监及联合创办人古明胜在分享会上,谈到自己最初到红山一带当义工时,曾经对自己产生怀疑,不知道能够为老人做些什么。

研究我国开埠首世纪慈善活动的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黄幼琳指出,我国各个族群社区的建立,其实是慈善活动的副产品。

“因爱而闪耀:赞颂新加坡200年慈善特展”即日起至10月31日在淡马锡店屋举行,平日开放时间从上午8时30分至晚间9时,周末以及公共假期则是从上午11时至下午5时,入场免费。展览以英文为媒介。

如果不是义工敲开这些大门,这些急需帮助的人就不会被发现。因此义工组织“让希望活下去”创办人潘迎芬昨天下午在一场慈善事业分享会上,鼓励想要行善的人们,除了捐钱之外,还可以投入时间和精力,去了解这些不幸的人的需要。

她说:“由于英国殖民地政府采取不干预、将各个社群分而治之以及自由放任的管理方式,来自各地的富商在捐建宗教场所时,无意间催生了族群社区的建立。”

潘迎芬是在“因爱而闪耀:赞颂新加坡200年慈善特展”开幕式上,以“真人图书馆”(Human Library)形式,分享她对慈善活动的体会和经验。

展览由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亚洲社会企业与慈善事业研究中心和淡马锡店屋(Temasek Shophouse)携手举办,展现中心对本地慈善事业的研究成果。

潘迎芬后来在场边对记者指出,每个人都可以行善,根据自己的才能改善别人的生活,就是行善的最佳方式。

他指出,自己的特长在于科技和电脑,后来发现他的专长能够为老人开发护理预约应用,帮助他们在家中得到医疗照料。

她举例说:“医生可以义诊、理发师可以给有需要的人修剪头发,油漆工人也可以帮忙,把破旧的组屋粉刷一新。这些都是善举。”

她的调查发现,社会福利占慈善活动接近四成,是最多人关注的领域。倡导和提高认识(Advocacy and Awareness Raising)以及教育,则并列第二,占16%。她也说:“现在能够进行慈善活动的途径很多,不仅仅是捐钱了。”

慈善活动催生建立族群社区

租赁组屋其中一扇紧闭的大门背后,躲着五个一大清早聚在一起吸白粉的男子;另一扇门后则有一名被锁在水喉上的弱智幼女被狠心的继父逼迫卖淫。

她说:“敲门很重要,这样你才会了解对方是否需要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