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17人当中,有两人因兹卡以外的因素堕胎,另有一人因兹卡以外因素流产,其余14人已产下婴儿。根据不同的研究,孕妇怀孕时若感染兹卡病毒,生下小头畸形症婴儿的风险可低至1%,也可高至13%。卫生部曾说,并非所有与兹卡相关的异常情况都在婴儿生产时显现,所以会继续观察婴儿直到他们已满三岁。
伊丽莎白诺维娜医院传染病顾问医生梁浩楠受访时同样警惕国人不应放下戒心。他指出,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早于2010年至2015年间就出现兹卡病例,但与南美洲和中美洲的情况不同的是,兹卡似乎没有在本区域“扎根”。
卫生部答复《联合早报》询问时透露,截至前天,17名孕妇确诊感染兹卡病毒。这与当局前年5月中提供给本报的数据相同,意味着过去一年半的新病例没有孕妇。
2018年全年仅一例,跟2017年的67起病例,以及2016年、我国出现首起感染兹卡病毒病例那一年的458起相比大相径庭。
根据国家环境局的资料,截至前天(2018年12月31日)上午11时,卫生部传染病管理司去年全年仅接到一起兹卡病例的通报。《联合早报》之前报道,那起病例是在1月17日至18日之间上报给卫生部。
卫生部发言人也提醒,尽管近期没有兹卡病毒活跃传播的情况,国人仍应时刻保持警惕,在住家和工作场所尽力预防伊蚊的滋生才能保护自己和至亲。发言人指出,我国作为旅游枢纽,依旧可能出现兹卡病毒入境病例,再加上传播兹卡病毒的伊蚊在本地很常见。
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负责新兴传染病重点研究项目的陆雪湄教授也认为,不应过早觉得兹卡病毒已对公共卫生毫无威胁,因为兹卡病例少的原因不明确。她提到,伊蚊也可传播另一个更为严重的疾病,即黄热病,这个病毒尚未入侵我国,而伊蚊数量保持在低水平有助于预防或降低黄热病传入我国的风险。
此外,根据卫生部的最新数据,本地过去一年半来没有出现其他孕妇感染兹卡病毒的情况。更早之前受感染的17名孕妇当中,已产下婴儿的有14人,而她们的孩子并未出现小头畸形症或任何畸形的迹象。
但他说:“这几年无法‘落地生根’并不意味着下来也一样,因为蚊子一直在演变,倘若我们掉以轻心,只怕兹卡疫情会重现。预防伊蚊滋生的措施也有助减少骨痛热症病例,所以大家还是得采取这些措施。”
我国去年全年仅一人感染兹卡病毒,但专家说这并不意味着国人能对兹卡放下戒心,因为传播兹卡病毒的载体是伊蚊,而伊蚊还是能传播骨痛热症和基孔贡雅症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