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莉莉指出,小贩中心由政府规划和兴建,中心内确保有不同种类熟食摊,满足各族的饮食需求,但小贩大致上按市场需求经营档口。“过去,小贩食物反映本地主要种族的饮食文化;如今,不同地方的餐饮选择日益多元,显示新加坡国际化的一面。本地小贩文化不是一成不变,它可说是一种生活文化遗产,反映本地社会的变迁。”

她认为,小贩中心是一个促进国人凝聚力的社区交流空间,也展现国人对不同文化的尊重,新加坡小贩文化的价值,就展现在这种包容的特质。“如果成功申遗,本地小贩文化将同世界名录上许多其他项目一样,凸显多元化融合,以及提供促进不同背景人士交流的空间的重要。”

也是小贩中心3.0委员会成员之一的李国威说:“小贩文化非常贴近每个国人的生活。不光价格大众化,味道更是美味,举个例子,米其林新加坡“必比登”(Bib Gourmand)推介名单中的50个食肆中,有28个就设在小贩中心。

她认为,小贩文化尽管非新加坡独有,但本地小贩文化结合人为规划和市场因素,也配合本地多元化社会的需求而演变,有其独特的一面。

小贩文化申遗若成功有助凝聚国人

新加坡传统文化学会会长李振达博士受访时则坦言,他有些惊讶我国最终选定申遗的是小贩文化。

他说:“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文化’两个字,所以我第一直觉以为获选的项目会是音乐、舞蹈、艺术等。但当国家文物局解释,希望首个申遗的项目是一个所有国人都能与自己联系在一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了解为何小贩文化会脱颖而出。”

“若小贩文化最终能申遗成功,一定能大大地将国人凝聚起来,在更加重视小贩文化的同时,相信也会围着小贩中心举办更多活动,赋予小贩中心活力,这或许也能吸引更多年轻一代加入这个行业,将这个文化传承下去。”

李显龙总理前晚在国庆群众大会上宣布,继植物园2015年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我国明年3月将再次申遗,希望“新加坡小贩文化”可在2020年底获选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江莉莉曾在2007年撰写《新加坡小贩中心》,记录我国小贩中心的变迁及特色。她对我国此次申遗感到雀跃。

共和理工学院酒店与服务管理系主任李国威,曾在4月至7月间参与政府就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展开的对话会上,大力推荐为小贩文化申遗。

李振达相信,若新加坡小贩文化申遗成功,将能突出小贩文化在新加坡人生活中的重要性,更会促使国人努力保存这个文化。“我们已展开不少讨论,探讨如何保留小贩文化,确保它不会‘变味’,也不会消失。在申遗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为小贩文化的价值与独特性定位,这会是个(在保留小贩文化上)有用的环节。”

他说,小贩中心除了是国人用餐的地方,许多社区活动也在小贩中心或周边举行,这是其他国家包括邻国都未必看得到的场景,也是我国小贩文化其中一个独特之处。

新加坡小贩文化如果成功申遗,不仅可让本地小贩美食更受瞩目,新加坡管理大学教务长兼常务副校长江莉莉教授认为,本地小贩文化所标志的多元文化融合,以及社会包容的精神,在当前世界各地对少数族群持有偏见及排他情绪的背景下,尤其有其重要价值。

江莉莉教授认为,小贩中心是一个促进国人凝聚力的社区交流空间,也展现国人对不同文化的尊重,新加坡小贩文化的价值,就展现在这种包容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