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钱,我只有几台相机,但是生活很充实。这是一个选择,能够做这样的选择我很感激。要是我得养家餬口,未必能这么选择。”

为什么不把新加坡当做基地

她说:“这是政治环境的问题,我们和政治的关系比较远。我们这一代被有意识地去政治化。所以你没办法要求我们这一两代年轻一点的新加坡人会有政治意识。不管对待国内或国外政治都一样。”

2010年,32岁的沈绮颖“抛弃”安稳的人生与薪水,把家安在中国北京,当起自由业摄影师;去年,她成为第一位受“诺贝尔和平奖”委托办展的本地摄影师;

核威胁对话●沈绮颖与易迪

手指被撕裂的时候,沈绮颖在中国图们与朝鲜的边界。法国第二大报《世界报》把她派到该处拍摄中朝经贸活动。

她大笑说:“你这个是trick question(欺骗问题)吗?我可以拒绝回答吗……”

末了,沈绮颖发来短信,叮嘱记者一定要在文中感谢陈嘉庚基金提供奖学金,资助她此次念博士的部分经费。“你写了老人家会很高兴。”她说。

她在西方媒体中记述当时的情况时说:她与同事坐在德士内,进入图们时忽略了一个“禁止吸烟与摄影”的标志,看到路边穿着黑色工人服的朝鲜女工,本能地举起相机,透过搅下的车窗开始拍摄,没想到对方一个箭步冲上来,把她的摄影机一把拉去。几个随之包围他们车子的女工用力拉扯,抢走的不仅是摄影机,更把沈绮颖的大拇指扯断,鲜血淋漓。

“我在北达科他州一望无垠的农地上,突然看到一个金字塔。金字塔上有‘四只眼睛’。那是上世纪70年代的雷达基地,功用是把从美国北边飞来的苏联战机打下。那个雷达基地只用了一天就被关闭,因为费用太高了。”

本地女佣、山西矿工、北京鼠族、核武、全球用沙短缺、马来亚紧急法令……沈绮颖镜头下尽是触动敏感神经的社会历史课题及弱势群体景象。

展览已经开始,委约已经结束,但沈绮颖的研究未结束。她说:还不够,还没满足心中的疑问。有一天,当她对这个课题没疑问了,就会自然放开它。

她眼睛亮起来,露出调皮笑容说:“你知道的,我们这一行……”就不再说下去。

展至10月10日

当代艺术中心,Earl Lu 展厅

今年四月,她赢得Getty Images and Chris Hondros Fund Award(盖帝图像与克里斯·洪德罗斯基金奖);

沈绮颖说:有,她也有膝盖磨损问题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所有这些因背负沉重摄影器材所付出的代价,都在她精瘦小巧的身体上刻下印记。

谈到朝鲜去核化,他反问:​​当绝大部分核武器在美国和俄罗斯手上的时候,朝鲜去核化的国际意义到底有多重大?美国媒体喜欢把朝鲜及金正恩刻画成不可理喻的疯子,但事实又是否如此?

沈绮颖也和美国最早的一名女性核武将领面对面。这位上世纪80年代初在亞利桑那州监控核导弹的女子莫利斯(Yvonne Morris)告诉沈绮颖:如果当时接到命令向哪个城市发射导弹,她绝对服从。因为那表示美国被攻击了!

更早前曾为报道工作两度进出朝鲜的沈绮颖说:“朝鲜核设施的图像是比较隐喻抽象的呈献。朝鲜是一个你看不到真相的地方,所以这个方式我觉得是成立的。就算进入朝鲜,你也未必看到你想看的。”

谈到朝鲜领导人金正恩出游,大家争相沿途拍照录影,结果被朝鲜纪录片描写成“新加坡人民无限尊敬及热烈欢迎金正恩到访”的情况时,沈绮颖几次重复“我们的社会有点古怪”。

我们总是懒洋洋做旁观者

平和对话或才是争取更多信众最好方式

她说:“我觉得有意思的是国人的反应。社交媒体有很多奇怪的反应,而且是那些受高等教育,在公民社会相当活跃的人。不少人说:噢我的天,将会有可怕的交通阻塞!还有人说:幸亏我将出国旅行!大家似乎在意自己的不便,多过对区域政治的关心。”

地点:麦纳利街,拉萨尔艺术学院

只能对信徒传道有什么用

就像已在挪威奥斯陆诺贝尔和平中心开展的“Ban the Bomb”(禁止导弹)摄影展,从委约到开展,去年底仅仅两个月时间她跑了中朝边界与美国六大州,走了6000公里路拍了几百张照片,以影像引导观众反思核武课题。

“你一边喊的时候,你就隔绝了一半的人;那一半和你想法不同的人。我在思考有没有更开放的方式,把不同意见的人请来对话。如果你只能对信徒传道,那有什么用?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跨越隔阂与鸿沟。”

沈绮颖将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东南亚研究系主任易迪(Itty Abraham)副教授,就核问题进行讨论。

问沈绮颖在舒适的新加坡长大,为什么她偏偏“长成这样”,是不是和她那位38岁在中国被枪毙的祖父有关?

摄影展:沉默的大多数

访谈在笑声中结束。

不过,多年来站在弱势一方讲话的沈绮颖,越来越相信,在一个声音愈加拥挤和复杂的社会,当每一个人都有想法、都在叫嚣的时候,平和的对话或许才是争取更多信众的方式。

地点:拉萨尔艺术学院,F202讲堂

今年即将步入40岁关口的她,当时问自己,人生接下来的年月要怎么过?还是像以前那样边跑边“摄”,快速进攻吗?她最终决定沉淀这些年作为新闻和摄影记者的积累,放慢速度,通过研究与思考,深度呈献课题。

沈绮颖的祖父沈焕盛原是北马华校校长,兼任左翼报章《怡保日报》主编,日据时期参加抗日活动,和平后写文章反对殖民统治。1948年英国政府宣布在马来亚实行紧急法令,他被扣留并遭驱逐出境,回到祖居地广东梅县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游击队,在解放前夕被国民党军队逮捕处决。

沈绮颖说,诺贝尔和平中心最初的概念,是让她去拍日本长崎和广岛的核武受害者。“这个角度从情感出发,肖像摄影我也很熟悉,但是我很自觉地避开它,因为那是一面倒的陈述,来看的人很明白你在说什么。我要拍‘风景’,抽象隐喻一点,希望看的人会思考,想一想个体和社会与核武的关系。

易迪在电话访问中抛出有趣的问题:核武与核威胁是两回事。他说,新加坡或许不会受到核武的直接威胁,却有可能因区域国家建设核发电厂受到核污染的威胁。倘若不幸像广岛原子弹爆炸的悲剧在东亚上演,本区域尽管不会受到战争的直接威胁,但是核武对海洋环境的破坏,以及对全球政治环境的伤害,必定对新加坡带来长远且深刻的影响。

一个月前,她受邀加入殿堂级的“Magnum”(马格南)摄影师行列,是我国第一人。

这名被家人称作“爱多管闲事”的女子说:我们这一代缺乏政治意识,我们把头脑交给政府。

核武摄影展搬到新加坡展出,拉萨尔艺术学院盛意拳拳,沈绮颖一开始却心有顾虑。核子威胁与气候变化虽并列全球两大威胁,但她不认为国人会特别关注。

因为那一场意外,沈绮颖断断续续有一年时间不能手握摄影机。经历了两次手术多次物理治疗以后,手指还是歪的,因骨头断了,无法痊愈。

毕业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沈绮颖将自己的长成,归功于新加坡女子学校几位老师的教诲和个性使然。“我十几岁就觉得自己比较有能力和感兴趣的是写作和摄影,有点强迫症地坚信长大以后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入场免费

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期到访伦敦,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一道到访芬兰,当地人都因支持或反对他们的政策或行为而有所举措,展开争辩。

“我们在主流媒体报道里总是会看到谁对谁错,但是这些主观性判断来自哪里?我希望观者自己提出疑问,找出答案。”

受伤之后,沈绮颖经历反省期。

我们这一行

来临10月,沈绮颖将到伦敦国王学院念博士学位,研究课题是马来亚紧急法令下,像祖父一样被英国政府驱逐出境、流亡在外的三万多人。她这几年采访了20几位老人家,在泰马边界、马来西亚、老挝等地,为他们做了口述历史,翻拍老照片、旧文件,还拍摄肖像。这个抢救历史材料的过程,还将继续。

虽然摄影作品出现在《国家地理杂志》《纽约客》等知名国际刊物,有前同事说她“大捞特捞”,她说大家完全不理解全球刊物发行体系正处在谷底形势,根本没有钱。

坚信长大后要做有用的人

沈绮颖说,关于祖父的一切她也是后知后觉。“爷爷是为政治而死,所以奶奶吩咐大家不能再像爷爷那样,在政治里活跃。上世纪30年代出生的父亲,虽然毕业于南洋大学,我的家庭却不仅不政治化,也对社会议题毫不关注。”

这个“有用的人”并不等于社会上定义的“成功的人”。她说:“父母至今还不能理解为什么我要把好好的工作辞掉;亲戚取笑我拿了名牌大学的文凭,既不挣钱又不晓得在做什么。”

让人意外的是,整个项目给沈绮颖最大震撼的倒不是朝鲜,是美国。

美朝峰会“特金会”在我国举行的时候,沈绮颖在美国讲学。

为了给核试验场与核基地揭开神秘面纱,沈绮颖在学者的协助下,像军事间谍一样埋首卫星地图,找出朝鲜的核设施所在。她没可能进入朝鲜现场拍摄,只能从中国地图上找到中朝边境最靠近朝鲜核设施的地点,然后隔着两地山水拍摄神秘的另一边——枫叶间的朝鲜军事瞭望台,鸭绿江对岸夜里的朝鲜滿浦市……在高达2744米的长白山山巅隔着天池观望,美丽风景的背后是什么?

事情发生突然,沈绮颖对那一刻印象最深刻的,却是朝鲜女工眼中的恨意和不顾一切的顽强。

日期∕时间:7月26日 晚上7时至9时30分

“在这里,我们就会把他当成是明星,有明星效应的味道!我们没深刻反思问题。每一个社会都会有这样的人,可是开放的社会就会有不同类型的人,包括有政治意识的人,会提出他的想法。但是新加坡太舒适,我们的头脑大部分交给了政府,很多事情不自己解决、反思,所以就懒洋洋地做旁观者,凡事漠不关心。”

在北京生活11年的沈绮颖,没打算离开北京。问她为什么不把新加坡当做基地?

摄影同事龙国雄的手机荧屏上,是他和沈绮颖两年前的合照。沈绮颖右手大拇指裹着厚厚的纱布,龙国雄膝盖手术后拄着拐杖。两人面对镜头在国大医院的走廊笑得很欢,苦中作乐。

隐喻抽象图像呈献朝核设施

记者看着她手上明显的疤痕问她,如果那天你看到了不准摄影的标志,你会遵守吗?

沈绮颖,1978年生于新加坡。“不安于室”的70后新加坡女子,新加坡女子中学校友,曾担任《海峡时报》中国特派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