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内种植了300多个品种的民俗植物,其中有180个是树木品种,而90%的品种是东南亚地区专有的。

民俗植物园在约一年半前开始动工,整个工程耗资580万元,昨天由社会及家庭发展部长兼国家发展部第二部长李智陞主持开幕。

该中心接下来也将针对民俗植物进行研究,包括由植物园研究员与南洋理工大学亚洲环境学院合作进行的两项研究。

国家公园局根据这些植物的传统用途如手工艺、日常活动、药物和祭祀活动,将民俗植物园划分为四区,让到访的公众能一窥早期的人们如何在他们的文化和日常生活中使用这些植物。

配合民俗植物园开幕,公园局也在从即日起至本月8日(星期日)举行的植物园文化遗产节中,举办一系列展览和导览活动。

民俗植物,或称民族植物,指的是在特定地区中,在社会经济和民俗文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植物。它们的重要性也反映在人们日常生活和传统中,是各民族独特文化的体现。

新加坡植物园内的民俗植物园昨天正式开幕,让公众有机会了解更多与东南亚地区和文化息息相关的传统和经济植物。

占地约1公顷的民俗植物园(Ethnobotany Garden)坐落在植物园武吉知马区块,其地点也是旧时的经济公园(Economic Garden)所在地。

此外,园内也开设民俗植物园中心,让公众通过互动式展览了解推动本区域经济的植物,同时也展出超过120个由植物制成的东南亚地区用品与文物。

国家公园局新加坡植物园发展处处长吴婉媚受访时说:“民俗植物园能让访客了解他们周围的植物在历史过程中的多种用处,尤其是在东南亚地区。”

其中一项研究是通过记录及访问巴刹摊贩,了解巴刹售卖的一些较少见蔬菜、水果和香料的文化意义,研究结果日后将与公众分享;另一项研究则将在乌敏岛上进行。

公园局指出,园内种植的品种中,有超过三分之二有多过一种用途,但其中有超过一半已濒临绝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