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大时代,清朝御厨走入民间,谭延闿的家厨和后来开办的餐厅“曲园”,经常宴请政界和文坛名人,并广纳粤菜、湘肴和川味等中菜八大菜系精髓。

为善不落人后的黄清标决定,《五味人生》售书所得,全数捐予弱势家庭。

历史的一页与个人的命运紧密交织。当时小六毕业(台湾6月放暑假,9月开学)准备辍学到台北学厨的黄清标,完全没料到他与新加坡建国历史等长的厨艺人生,其中最灿烂的39年,竟是在这个南洋岛国度过。

过后黄清标被文华东方酒店挖角,老板之一的建国华商、首届“通商中国成就奖”得主陶欣伯(101岁)与江苏政府合作,安排当年中国最顶级酒店的南京金陵饭店厨师来新培训。

家有七兄弟姐妹,排行老四的黄清标,因为秋收后农家要等到春耕才放牛耕田,家里于是帮人照顾三四十头牛,一头牛每月可得一斗米(25斤,或12.5公斤)的酬劳。

盛装黄焖汤的玉鼎从北京周口店订购,内有机关:双层的内碗和外鼎座可拆开,在中间储装热水,胶胶稠稠的汤品即可保持温热不凝。

1965年8月9日午后,台湾宜兰县三星乡,11岁小黄清标在放牛。

中国媒体誉称厨界教父的黄清标获奖无数,包括31岁那年摘下1984年世界奥林匹克厨师大赛金牌奖,连续三届荣获亚洲烹饪大赛金牌奖。

国共内战拆散无数家庭,当年“通匪”有罪,不能公开联络,杨启才总是切切交代出国的徒弟们,悄悄寄信给身在湖南的妻子,信中话语充满自责与遗憾,包括对父母的不孝,对抛妻弃子的不舍,但多年来,这些信都如石沉大海。

值得一提的是,黄清标念旧不忘本,实践“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信念,一直惦记着师父杨启才要一圆回湖南衡山老家探妻儿的心愿。

配合新书发布会,新加坡报业控股华文媒体集团主管李慧玲将与黄清标对谈,好FM电台DJ林安娜为对谈会主持。对谈会报名异常踊跃,名额已满,不再接受报名。

念旧不忘本

杨启才在1949年随国民党政府到台湾,直到解严后才得以回老家探亲。

李慧玲形容《五味人生》可读性很高,因为黄师傅本身的人生故事很精彩,包括贫寒岁月、在马祖服役的日子,记录的细节画面感很强,读者能从这些人生阶段中看到黄师傅的成长过程,内心的自卑与坚毅。

1990年,黄清标夫妇带杨启才回到朝思暮想的故乡。杨启才见到失散41年的儿子阿牛,当场相拥痛哭,也才知道妻子已逝五年,一直都没改嫁,盼望丈夫能有回去的一天。

黄清标目前住在四马路滑铁卢街一带的公寓,妻子(61岁)是台湾桃园人,精通台湾小吃,他形容太座当年是大美女,经营小吃店的岳母欣赏他老实勤奋,撮合小两口,交往两个月后就结婚。

黄清标说,扎根新加坡,大半原因是考量到孩子的教育。他欣赏本地的英语学习环境和多元技艺升学途径,因此没有像许多海外厨师那样“签约三年,赚够就跑”,也不愿学师兄弟们跟着台湾驻外代表出国闯荡,宁愿让孩子在新加坡掌握好英语和一技之长,安居乐业。

台北学厨 因缘际会进入谭府宴师门

考量孩子教育 扎根新加坡 

如今,海峡两岸关系依然起起伏伏,但两岸已直航,政治也更开放,黄清标将继续从新加坡出发,在海峡两岸传授厨艺,凝聚舌尖上的亲情,徜徉在一个跨越樊篱的文化中华。

其实,被列为一级贫民的黄家,家里只拥有三头牛,其他牛群都是别人家寄养的。

周颖南带黄清标走访多家著名餐馆,让他逐渐了解本地饮食习性,在成功融合本地口味后,湘园生意就红火了,还开了第二家。

田埂间高高立起的收音机,响起新闻主播的标准华语:“国旗徐徐升起,今天新加坡独立建国了,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正在致辞……”

同乐集团老板周颖南请黄清标主持“湘园”餐馆,起初他拿捏不准本地口味,也还没打响名堂,餐馆亏损了一年。黄清标感恩说:“周老板不放弃,循循善诱说:黄生,只要慢慢了解本地的环境和口味,你的菜是行的。”

黄清标小学毕业后从台湾宜兰乡下到繁华台北学厨,因缘际会拜民初官府菜“谭府宴”传人为师,未满26岁就南下新加坡,开展名厨传奇之旅。扎根狮城39年,黄清标钻研厨艺、收徒传授磨砺52年的厨艺、培养名厨回馈大中华地区,他在荣休前夕向《联合早报》透露,发扬光大中餐精髓的心志不变,将接受新中台三地餐馆邀约当顾问,并到处“游学”取材,继续钻研新菜色。

52年来手不离锅铲、每天练少林小罗汉拳和写日记的黄清标,对退休生涯早有规划,已在昨天启程飞往台北10天,到他担任顾问主厨的台北顶级餐厅“微风信义”视察。他与长荣航空已签一年合约,将从7月起设计头等舱美食。

img-20180307-wa0048_Large.jpg
金山楼镇店之宝“黄焖汤”。这是黄清标加入本地食材,经过八小时熬煮而成的谭府宴名菜“谭府金汤”升华版。(涂健强摄)

黄清标在日记中写道:“这是一场战乱导致的人间悲剧,内战冲散了多少家庭与亲人,几十年来不能相见。师母走了,师父来晚了。”

long1734_Large.jpg
在晚间以细毛笔写日记,是黄清标每一天的日常,他通过书写毛笔字训练专注力。(龙国雄摄)

黄清标《人生五味》发布会

李慧玲说:“这本书不是关于厨艺,他写的既是工匠精神,也是百折不挠的生活态度,很励志。从台湾到新加坡,离乡打拼的主题,到今天仍有参考的价值,能够引起共鸣。”

这些年,黄清标的座上宾包括建国总理李光耀、李显龙总理、前总统王鼎昌、明星成龙、梅艳芳,以及富商李嘉诚和黄祖耀等人。

黄清标说,有些师兄嫌麻烦,能闪就闪,而他因“比较老实、土土的,就是一直做”,手艺反而学得最好。“越困难的东西,你一直做就熟能生巧。”

黄焖汤的制作过程长达八小时,先以中火熬煮鸡肉(专挑本地研发、吃乳酸菌、听莫扎特音乐“减压”的樱花鸡)、鸡脚、老鸭、猪瘦肉等食材六小时,直到汤底自然呈现金黄,再加上红萝卜汁续煮45分钟,最后来到最重要的收汤步骤——滤掉食材残渣,搅拌汤到冷却,或直接将整锅汤移进冷冻库,避免汤汁挥发。

本地厨界教父、滨海湾金沙中餐馆金山楼名厨黄清标昨天(3月10日)荣休,52年传奇人生画上的不是句号,而是进行式的逗号——他决定退而不休,续写传奇。

回想学厨岁月,黄清标遇上了风云际会的大时代。在台北官邸餐馆,遇到随国民党政府迁台的五湖四海名厨,更在各派名厨见证下,拜师“谭府宴”传人彭长贵的高徒杨启才。

他说:“志兴已跟我10年了,他是2014年世界中餐烹飪大赛特金奖得主,也是世界中餐大赛亚军队员。我退休后还会担任金山楼餐饮顾问总监,过后会到中国的各大酒店与22位名厨徒弟见面,一方面履行师父职责,传授厨艺心得,另一方面游学取材做记录,研究新菜色。在放松心情下,生活会过得更加充实。”

夫妻俩育有一子二女,41岁长子是游轮维修工程师,38岁长女在中小学当英式篮球教练,30岁幼女是日本银行职员。他膝下还有7岁孙子和4岁孙女。

当年12岁的黄清标,在表哥引荐下进入台北的官邸学厨,那里经常制作费工费时的煨干鲍、煨鹿筋、花三小时用泥土烤富贵鸡等高级菜。

发扬光大谭府宴名菜

宜兰牧童邂逅新加坡

辛亥革命(1911年)后隔年,中华民国政府在南京成立,一群清末民初的名厨,包括宫廷厨师、官宦家厨和大家族的私厨,从北京来到南京当家厨或开餐馆。

谭府宴如今已被视为最精致中国菜的代名词之一。它源于民初美食家、当过两广总督和国民党政府第一任行政院长的谭延闿家厨曹荩臣,彭长贵即其嫡传弟子。

1979年,未满26岁的黄清标被伯乐请来新加坡,在流行香港名厨的年代独树一帜、努力发扬谭府宴,也配合南洋口味钻研新菜肴,获得食客和美食家的认可。

国共内战分家(1949年)后,一批掌握最精致中国菜技艺的名厨,随着蒋介石政府来到海峡彼岸的台北落脚,以烹煮官邸菜为生,也培养了一批徒弟传承手艺。

无论最高档的鲍参翅肚,或家常的萝卜豆腐,遇上稠密干香的黄焖汤提味,马上化为令人回味的菜肴。黄清标的代表作,包括谭府金汤海皇羹、松鹤长青(芽白心)、黄焖畏公豆腐和黄焖土参献寿等。

1953年12月出生于宜兰乡村,现年64岁的黄清标,小学毕业后就到台北学厨,因“一穷二白”的清白背景入选到蒋经国官邸“七海官邸”当学徒,后调到专门接待大官的“碧海山庄”,接触到以粤菜为基础、融会贯通八大菜系精华的“谭府宴”祖师爷彭长贵和恩师杨启才(彭的高徒)。

在艰辛的学徒岁月中,黄清标为了多接触粤菜,还一度放弃湘菜副主厨高职,减薪三分二到粤菜餐厅打杂杀鱼虾,一待就是两年。

黄清标在新加坡扎根39年,与台湾籍妻子是本地永久居民,儿孙则都是公民,异乡早已成家乡。荣休后,他决定根留狮城,并趁着身体健朗时为新中台三地的餐馆当顾问,定期到台湾、中国大陆各地“游学”,要把磨砺52年的好厨艺倾囊相授,将中餐精髓发扬光大,在世界放光芒。

25岁那年,黄清标在餐馆老板娘、台湾明星白嘉莉夫婿、印尼木材大王黄双安的介绍下,来到新加坡发展,遇到周颖南和陶欣伯两位伯乐。

他记得很清楚:田间的风、吃草的牛、主播的声音和李光耀先生的宣布。

早已规划好退休生涯

在文华东方酒店17年,黄清标培训了22个名厨,如今分布在中国大江南北的顶级酒店。

黄清标将过去52年的日记和半世纪奋斗,浓缩成一席文字飨宴,并定在本月25日(星期日)下午2时,于报业中心礼堂发布自传《五味人生》。

黄清标也把老菜“串心排骨”改用番茄、红麴熬煮至软,成为沾染粽叶香气的新菜“谭府粽香骨”。此外,他的“湘潭烤酥方”也是一绝,许多美食家认为更胜北京烤鸭。

台湾贵人指路 狮城伯乐栽培 巧结新中台师徒情 南京访谭府宴根源

谈到谭府宴代表作,不得不提黄清标从“谭府金汤”改良的“黄焖汤”。

2010年,黄清标转战滨海湾金沙中餐馆金山楼,由于出入赌场的豪客如云,他终于得以放手发挥谭府宴的精华,厨艺事业达到最巅峰,多年来已广被视为当今谭府宴第一把手。

黄清标这些年在本地栽培了不少徒弟,包括接任金山楼总厨的赖志兴(47岁),以及米其林一星“夏宫”中餐副总厨潘喜财(52岁)。

这样做是为了不让胶原蛋白分解,让黄焖汤浓稠具胶质。

那些年,除了在新加坡的培训基地,打造出微妙深厚的“新中台”师徒情缘,黄清标也到南京的颐和公馆(民初国民政府大官官邸),寻访谭府宴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