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跃社科大学“学前华文教育学士学位”课程高级讲师陈如意博士是当天比赛的其中一位评审。她表示,儿歌是陪伴儿童成长的养分,这次比赛加入表演元素,让孩子有机会站在舞台上演绎儿歌,是很不错的尝试。“孩子不仅学字、学句,更能通过节奏,培养语感。”

“华语儿歌创作表演比赛”是新中青少年艺术节的其中一个节目。艺术节由新加坡报业控股华文媒体集团、中国文化中心和中国儿童艺术剧院联办,并获得中华语言文化基金、中国人寿保险(新加坡)有限公司和新加坡报业控股基金赞助。

评审:比赛加入表演元素培养孩子语感

表演赛的另外两位评审分别为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学前部主任兼高级教师郑婉妮博士,以及新加坡报业控股华文媒体集团文创教育与新兴事业群副总裁罗文燕。初赛评审除了陈如意博士外,还有推广华文学习委员会学前组副组长王国华、职总优儿学府华文课程策划总管林美莲博士,以及学生报顾问林春兰。

形象的语言、生动有趣的现场表演,幼儿教师杨红(43岁)的作品《纱丽姐姐真好看》脱颖而出,夺下第二届《小小拇指》“华语儿歌创作表演比赛”冠军。

值得一提的是,晋级表演赛的大部分是学前教师,他们都找来学生助阵。余德根(59岁,技术人员)和彭瑞莲(76岁,退休人士)是其中两名没有相关背景的参赛者,他们接受主办单位的邀请,单枪匹马上台表演自己的创作。两人还特地给儿歌谱曲,现场清唱或吹口琴,精神可嘉。

杨红观察到在学校的种族和谐日庆祝会上,学生最喜欢穿印度服装纱丽,因而有了创作灵感。她说:“不同种族的小朋友穿上色彩鲜艳的纱丽到学校,充分体现新加坡的种族和谐。”

12份得奖作品将陆续刊登在《小小拇指》。此学前刊物获得李光耀双语基金赞助,每期免费分发给3万多名幼稚园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

这场为了发掘富本地特色的儿歌创作比赛今年初展开,共收到超过200份作品,评审最后选出了12份佳作,进入上个星期六(15日)在中国文化中心举行的表演赛。

余德根创作的《交通好工具》生动地带出地铁为人们服务的形象,获得亚军。他认为这项比赛可以鼓励更多人创作出贴近本地生活的儿歌。曾经是小学华文教师的彭瑞莲为了这次比赛勤加练习,可是上台时还是感到紧张。她说:“小朋友快乐的表演激励了我,让我想创作出更多好的儿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