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来杜生区约一年的唐文伟(40岁,经理)很满意居住环境充满绿意。

从外观上来看,杜生阁的绿景以梯阶式呈现,外墙有不少垂直植物点缀。杜生庄的顶楼及部分楼层则设有能以不同视角鸟瞰怡人风景的空中花园,同时为居民提供交流空间。

杜生区其中一个组屋项目范围内,即玛格烈通道已停止通车的路段,将建有长达200米的生态长廊,与杜生庄的花园衔接在一起。

维持生态平衡

例如掉落在其中一个空中花园铁格棚上的枯叶会随着时间累积,久而久之为在棚底下歇息的居民遮风挡雨,如此一来,就无需清理枯叶。

设在杜生区周边道路的这些生态净化槽(bio-swales),目的就是为了让因雨水带来的地表径流能直接流入茅草(lalang)、新加坡菊花(Singapore Daisy)等植物,再由底下的生态净化槽为雨水进行净化。

杜生区所有七个组屋项目将在2020年底前逐步落成,区内将增加多5000户家庭,这些项目中的绿意面积,也都有望达到土地面积的至少4.5倍。

有别于继祥路,杜生路则保留了之前在此处生长的鸽子树,并新种植了斑叶橄榄树,成了这条路的独特风景线。

杜生景观总蓝图围绕四大宗旨,将杜生区的七个组屋发展项目更好地融合在一起,这包括打造美丽及有实际功能的绿景、永续生活环境、突出该区的独有特色,以及为民众提供便利的区内衔接。继祥路(Kay Siang Road)上的多花紫薇(Lagerstroemia Floribunda)就是打造美丽及有实际功能绿景的一个例子。

“自然沟渠”净化雨水美化环境

这份蓝图近年来在“再创我们的家园”(Remaking Our Heartland)翻新计划下逐步落实,让杜生区变得绿意盎然。建屋局也打算把一些设计理念,运用到比达达利等其他组屋区。

为实现“公园里的组屋”愿景,建屋发展局于2008年为杜生组屋区构思“杜生景观总蓝图”(Dawson Landscape Master Plan),引导那里的绿化景观设计,这也是建屋局首次为一个组屋区制定景观总蓝图。

刘立志介绍,杜生区内的植物品种选择也采用以自然为本的概念,让植物尽可能在无需太多修剪或保养的情况下茁壮成长。

以去年竣工的杜生庄(SkyVille@Dawson)及杜生阁(SkyTerrace@Dawson)组屋为例,这两个项目中的绿意面积分别是项目占地面积的5.53倍及3.43倍。

杜生区占地约60公顷。建屋局回复《联合早报》询问时说,当局为所有较新的组屋项目设定绿色容积率(Green Plot Ratio)目标。这意味组屋项目中得有一定的面积栽种花草树木,尽可能让绿意面积达到土地面积的3.5倍至4.5倍。

保留逾60成年树

首个组屋区●景观总蓝图

从美化环境、指路、排水到公共安全,植物在杜生区的景观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另外,在组屋底层窗户外的位置建造种有植物的净化槽,能避免居民走过,成为高楼抛物的受害者。

建屋局于2008年为杜生组屋区构思“杜生景观总蓝图”,近年在翻新计划下逐步落实。当局也打算把一些绿色设计理念运用到其他组屋区。

该局在杜生区内种植多100种树,增添生物多样性。刘立志说,建屋局希望居民在享受设施的同时也能在绿意盎然的环境中短暂休憩、使用游乐场及运动设施。

刘立志说,这些植物丛也为两栖动物、昆虫等野生生物,提供宝贵的栖息地及饮水洞(watering hole)。

道路边的路沿也都设有洞口,让雨水流向植物。

雨水经过净化,会直接被输送到地下沟渠系统,因此生态净化槽算是“自然沟渠”的一种。

长廊所在地现有的12棵雨树和大叶桃花心木将获保留,与黄花无忧树等新栽种的植物相辅相成,让居民能在绵延不绝的绿意中漫步,有些植物品种还有望吸引啄木鸟“走访”。

除了美化及净化环境,你可否想过,植物也能为你指路?步入女皇镇杜生区的继祥路一带,映入眼帘的尽是多花紫薇那红通通的树叶,成了这条路的“路标”。

他说:“城市如果有了这些植物,会比较舒服。我一周至少去花园放松一次。当初我是看中这里的设计,住进来后,我对设施相当满意,而且还有公园连道,让我骑脚踏车。”

杜生区组屋周遭几乎看不到沟渠,不禁让人好奇它的排水系统。原来该区以生态净化槽净化雨水带来的地表径流,为植物保留所需水分,也减少浇水次数。

建屋局开发及采购司(设计发展)处长刘立志受访时说:“在杜生景观总蓝图下,建屋局也试着维持整个杜生区的生态平衡,例如保留雨树、青龙木及黄花盾柱木(Yellow Flame)等。与此同时,我们也栽种了4700棵新树木。”

用树木美化环境及指路是建屋局在落实杜生景观总蓝图时,增添绿意的其中一个做法。当局以多管齐下为杜生区规划景观。

在保育大自然及历史文化方面,该局也特别将杜生区七个组屋项目内的超过60棵成年树木保留下来,当中一些树龄达40年。

受访居民满意绿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