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救队继续搜寻失踪男童
延伸阅读
有目击者说,意外发生前一天并没有下大雨,纳闷为何仍发生土崩。对此,马国理科大学岩土工程副教授莫哈末阿斯拉夫在脸书解释,事发斜坡顶部可能存在轻微裂缝,土壤积水可能已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受访地质专家指出,马国炎热及潮湿的气候易使山区的土壤风化,加上雨季的持续降雨导致地底积水增加,进而引发斜坡坍塌。政府在批准任何发展项目前,应考虑建筑类型及气候因素等,平衡安全和发展需求。
马来西亚云顶半山露营地发生土崩,敲响了山区过度开发的安全警钟。专家认为,马国炎热潮湿的气候容易造成土壤风化及崩塌,因此呼吁政府严格检视高地发展项目,包括限制新露营地的开发。
雪兰莪州峇冬加里的“爸爸有机农场”露营地上星期五(12月16日)凌晨发生土崩,事故至今已造成30人罹难,仍有一人失踪。事发时,遭黄泥埋没的露营地共有92人受困,后来获救的61人当中包括三名新加坡人。
诺莎西达认为,虽然马国有相当全面的高地发展及低风险生态旅游指南,但往往没有严格执行。她敦促政府正视问题,确保发展商和业者在开发山区时不可松懈及掉以轻心。“当局也必须加强执法,监测和防止新露营地的开发,尤其是在已被列为土崩高发地带的地区。”
环保组织“森林揭弊计划”(Rimba Disclosure Project)日前也揭露,云顶高原一带有超过5700公顷土地获准开发建设房地产。不过,雪兰莪州政府驳斥了这项消息,指环保组织引用错误资讯,污蔑政府。
诺莎西达指出,由于事发的露营地建于已开发的山坡上,因此雨水更迅速流入土壤中。她进一步说,有迹象显示,出事的斜坡之前曾发生土壤崩塌。“我不排除露营地从一开始就建在不稳定的地区,它可能建于之前发生土壤移位的崩积层之上。”
马来西亚国立大学地质学家诺莎西达(Nor Shahidah)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马国炎热及潮湿的气候易使山区土壤风化,加上雨季的持续降雨导致地底积水增加,进而引发斜坡坍塌。
过去几年,云顶半山一带发展迅速,开设了多家餐馆和民宿等。冠病疫情暴发后,马国兴起了露营风潮,云顶山腰出现了大大小小的露营地。
出事露营地可能建在 曾发生土壤移位地段
云顶高原位于马国半岛的中央山脉,凉爽的气候常年吸引国内外游客前去度假。不过,云顶每逢雨季常会发生土崩,多年来造成不少死伤。
马来西亚国立大学环境及发展中心研究员林俊宪受访时说,政府在批准任何发展项目前,应考虑建筑类型、缓冲区及稳定方案,以及气候因素。“政府必须做出谨慎的评估,在安全和发展之间取得平衡。”
另一方面,马国搜救队星期五继续搜寻在土崩事故中失踪的11岁男童黄绍齐。《星洲日报》引述消息说,搜救队对黄绍齐的所在地已有眉目,将在相关区域进行重点搜索。
马国工程部长亚历山大也宣布,土崩事故后原本计划关闭一年的峇冬加里—云顶路,预料在一星期内重新开放给电单车通行,之后会分阶段开放给其他交通工具通行。他指事故地点的土壤已发生移位,当局需要时间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