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前英殖民地的渊源,或多元社会境况使然,马国政治领袖的英语一般不差。前任首相马哈迪、纳吉等皆能以标准英语面对国际媒体。即便是次线领袖如现任国防部高级部长希山慕丁,在2014年代任交通部长时,也在MH370航班失联事故中,以流利英语招架外媒提问。

至于下野后的民行党,也谨慎回应“以马来语致辞”的举措,避免坐实所谓“反马来语”的指控,加剧马来选民对民行党的抗拒。

基于对伊党领袖个人能力有所保留,这个“提升马来语地位”举措引来质疑。2021年11月17日,马国著名学者费沙(Faisal Tehrani)在网络媒体“当今大马”撰文质问:端依布拉欣以马来语致辞,是由衷相信马来语优先,抑或无法掌握英语?

“提升马来语地位”策略或非仅为英语不灵光解套

从社媒讨论可以看出,华族网民因为不看好马来语的市场价值,普遍对“在国际舞台讲马来语”抱持近乎偏见的态度,出言贬损英语不灵光的首相或部长。当然,在一片嘲讽中也有理性的声音,包括联合国本就包容不同语言,重点该放在马国代表说了什么,而非以什么语言致辞。

在国际舞台以马来语致辞的争议,最早于2021年11月出现。当时马国环境与水源部长端依布拉欣出席苏格兰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以马来语发表四分钟演说。端依布拉欣是伊斯兰党署理主席,而伊党的势力主要在半岛东海岸马来腹地。2020年,长期饱受“乡村政党”“井底之蛙”标签讥讽的伊党,经喜来登事件的政党重组后入主布城。

显然,“将马来语国际化”的掌声背后,民间有另一种声音:怀疑依斯迈政府因部长英语不灵光,才编出“提升马来语地位”的堂皇理由,包装成“在国际平台以马来语致辞”之举,掩饰自己能力不足。

惟2016年9月,时任副首相、现任巫统主席阿末扎希代表马国出席第71届联合国大会时,因英语发音失准,在社媒引来嘲讽。

马来西亚首相依斯迈沙比里9月23日出席美国纽约第77届联合国大会,成为马来亚联邦自1957年9月17日加入联合国以来,首位全程以马来语发表演说的首相。这个“在国际舞台推广国语”的举措,是依斯迈政府外交政策框架重点之一,但民间褒贬不一。

这要追溯到2018年5月9日马国史上首次政权轮替。垮台后的巫统与宿敌伊党放下恩怨,后结盟为“全民共识”,主攻身份认同政治议题,在族群、宗教、语言、文化、教育等课题上,大事炒作“回教和马来人地位受威胁”的论述。这一论述中,华人为主的民主行动党被指主导希盟政府,策谋削弱马来人权益地位。

以语言争议为例,时任财政部长林冠英因官员不慎以财政部信头发出中译版文告,而饱受围剿。批评者指希盟没维护马来语为官方语言的地位。希盟委任汤米托马斯(Tommy Thomas)为总检察长,他的马来语不太灵光,也让有心人大做文章。

因此不难理解,这个以巫统、伊党与土著团结党为核心的政权,为何致力打造马来语斗士形象。“将马来语国际化”获得政府法定机构如国家语文出版局背书,民间虽有“首相和部长英语不佳”的调侃,但普遍表示接受,马来社群更报以掌声。

有者主张从根本解决问题,如让马来文成为承载知识的语文,提升马来语在各族群间的使用。例如,政治学者黄进发就曾质疑,若政府将马来文视为全民语文,何以内政部查禁马来文版的《物种起源》(Origin of Species),让马来文读者无法接触此书?

“提升马来语地位”争议多年,始终没有具体共识、解决方案,只因政治人物习惯以表面的标签或形式处理问题,捞取选票。例如当年人民讥讽阿末扎希英语不佳,他即意有所指反呛在马国待了多年却不谙马来语的“某些人”更可耻,加剧了族群间的刻板印象。这些年来,“说马来语等同爱国”“国民型学校(华校)马来语水平低落,应该关闭”等论调司空见惯,不同语言的群体在社媒以各自的偏见相互攻击,没有结论。

不过,进一步剖析,依斯迈政府主打“提升马来语地位”策略,并非仅仅为自身窘境解套。

这样的质疑并未获当权者释解,因为达尔文这部著作与回教教义相抵,当局选择避而不谈。可以预见,政客并无强烈意愿深化身份认同政治议题的讨论,而是满足于让“提升马来语”沦为台上几分钟的表演,然后期待台下的掌声,变换成选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