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完的美食在隔天的节礼日(boxing day)就成为魔鬼咖喱的食材。
善于利用剩菜
“我们一定要将魔鬼咖喱的食谱传下去,因为这是欧亚裔人的传统与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辣椒和醋是重点
欧亚人非常注重饮食,大部分的食谱都传代,而且被视如珍宝,不随便透露给外人。
“每个欧亚家庭的魔鬼咖喱食谱都不同,但常用的食材包括洋葱、干辣椒、新鲜红辣椒、姜、芥末和醋。有意思的是,虽然它名为‘咖喱’,但里头不含咖喱粉,反而加了醋。这和本区域的其他咖喱不同。”
每家人食谱不同
海峡殖民地资料里正式使用“欧亚裔”一词是在1849年,用来形容拥有欧洲与亚洲血统的人。欧洲人从16世纪开始,以殖民统治者身份到东亚与南亚地区,包括马六甲、槟城、明古连、果阿(Goa)、斯里兰卡和澳门等海港之地。首先抵达的是葡萄牙人,尔后有荷兰与英国人。1820年代,欧亚裔跟随莱佛士从以上的港口地来到新加坡。
迪希瓦说:“我们家的魔鬼咖喱都是放猪肉,包括排骨,烤猪排,培根骨头,火腿和烤鹅(如果有剩下的),当然也少不了马铃薯。二战时期,食物短缺,有些人把罐头香肠放进魔鬼咖喱里。现在还有人这么做,但我们家不放。”
佩雷拉上个月在圣淘沙开了新餐馆,菜单自然也少不了代表性的魔鬼咖喱,但当然不像以前的人一样使用吃剩的食材。他使用新鲜食材,但煮法仍按照祖母的传统烹调法。
佩雷拉也说,这道新马一带的欧亚人独创的菜肴没有标准食谱。
生活在我国这个多元种族社会,许多人对其他种族的文化习俗却一知半解,
其实,这道菜肴不仅代表此佳节,也可以代表欧亚裔群体和他们的历史。魔鬼咖喱(Devil's Curry)其实原名是Curry Debal。欧亚美食餐馆Quentin's主厨佩雷拉(Quentin Pereira)解释,“debal”在葡萄牙方言里有“剩余”的意思,因为它原来的制作方式,就是将圣诞节吃剩的肉倒在一起,加入醋、辣椒和各种辛辣香料,混合烹煮而成。久而久之,后人不再说葡语时,不知道“debal”的原意,只知这道菜其辣无比,由于Debal和Devil(魔鬼)的发音相似,于是就叫它Devil's Curry,即魔鬼的咖喱。
据说,早期葡萄牙主妇在煮汤和炖菜的过程中会随兴地加入一些突发奇想的材料,如前一晚剩下的鸡肉,午餐剩下的豆子,早餐的面包片等。欧亚人传承了葡萄牙人不浪费食物和随兴加料的习惯,在烹饪法上也传承了葡萄牙人的醋腌法,同时又结合印度和马来半岛的辛香料,创造出风味独特的魔鬼咖喱。
融合殖民地风味的欧亚裔菜肴恰恰反映出这段历史。其菜肴结合了葡萄牙、荷兰、英国、印度、马来和华人菜肴的食材与风格,形成地方特色菜。欧亚菜有时会用亚洲食材取代欧洲食材,或带出欧洲菜肴的味道。另一方面,欧亚人又在亚洲的食物里使用欧洲食材。例如,欧洲食谱里的奶油常用椰奶取代,或用华人腊肠取代西班牙香肠(chorizo),欧亚人在烹调时会同时使用酱油、醋、芥末和伍斯特醬(Worcestershire sauce)。
本版从各族的日常着手,细说民风民俗,提高认知,厘清误解,互相尊重。
迪希瓦的祖父还有另一种做法,即把猪肉换成鸡肉,调味则选择腌菜和阿渣(Achar)。这与一般使用蔬菜的魔鬼咖喱很不同,迪希瓦至今还使用祖父的食谱制作魔鬼咖喱。即日至31日,他就在Kin餐馆的佳节菜单里加入祖父的魔鬼咖喱。
迪希瓦说:“魔鬼咖喱虽然简单但融合了两种文化。外人可能以为魔鬼咖喱是肉和马铃薯放在番茄酱汁里,当然,他们开始吃以后就知道事实并非这么简单了……辣椒和醋是天作之合。”
对许多人而言,圣诞节的必备菜肴是烤火鸡和树桐蛋糕。可是在新马一带的欧亚人心中,没有什么比“魔鬼咖喱”更能代表圣诞节。私人俱乐部海峡会馆(Straits Clan)Kin餐馆主厨迪希瓦(Damian D' Silva)说:“对我和家人而言,魔鬼咖喱简直等同于圣诞节,因此我们在非圣诞节期间尽可能不煮这道菜,以免失去菜肴的怀旧意义。”
由于味道好又能解决剩下的食物,魔鬼咖喱因而在欧亚裔社群中传开来,久而久之,自成一道佳节菜肴。现在,欧亚人不是等到圣诞节后,有剩余的肉才吃魔鬼咖喱,而是早早就准备了。迪希瓦的祖父以前早在4月份就开始腌制火腿,可见他们有多么期待这道菜。
魔鬼咖喱的食材与调味包括欧洲的包菜和芥末籽,娘惹人喜欢使用的香辣酱(rempah),印度的酸柑,巴西的小辣椒,东南亚的南姜等。有一种说法是,在没有电冰箱的年代,吃剩的肉在热带很容易变质,大量的醋与辛辣调料正好可以遮掩这股异味。
欧亚人重视圣诞节犹如华人重视农历新年。家里在佳节来临前一定要大扫除一番,有时还会重新粉刷一遍。大人小孩都会买新衣,并在圣诞节前夕到教堂弥撒时穿上。主妇们老早就开始准备各色佳肴,包括烤火鸡、猪杂咖喱(curry feng)、鸡肉派、火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