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父亲的年代至今,茶室的餐单大致上不变,唯有加入冷咖啡和冷茶。
在那个年代,凡事要靠自己肯学肯做,郑应昌说,父亲不会按部就班教自己如何泡咖啡,自己得边看边学,从客人的投诉中学习,“比如,当客人反映说咖啡太甜或是太薄,自己要接受并从中改进,以捉摸顾客的口味。”
面包来源向现实低头
郑应昌说,以前老一辈的顾客喜欢喝热咖啡和热黑咖啡,咖啡稀(kopi c)和茶稀(teh c)是大概1990年代才比较普遍。近年来,本地客人的咖啡口味有明显的变化,大家都偏爱重口味,很多在点咖啡时会强调“不要加水”,年轻人则特别喜欢冷咖啡和冷茶,“30年前,点冷咖啡的多数都是马来西亚人,本地人不喝冷咖啡。现在本地人,特别是年轻人很喜欢冷咖啡。”
南洋咖啡
大众茶室
到大众茶室喝咖啡,容易被它金闪闪的铜质咖啡壶吸引。
家族生意有社交平台账号
近年来新式咖啡馆在岛国开枝散叶,迎来一波波既讲究咖啡豆品质,又重视冲泡手法的咖啡文化。业者借助各式新颖冲泡器具,还原咖啡的真味,然而,万变不离其宗,最终还是得回到手工冲泡的初心。
尽管夫妻俩坚守传统口味,有时也不得不向现实妥协。比如,他们以前用传统面包,但随着传统面包制作厂一家家关闭,现在只好改到超级市场购买面包。
大众茶室第二代老板郑应昌(63岁)自1972年开始帮忙父亲卖咖啡,郑应昌说:“铜质咖啡壶是当年我父亲定制的,因为听说用来泡制咖啡的效果很好,咖啡喝起来更加顺滑香浓。我们一直保持父亲留下的传统泡法。”
地址:Blk 105 Hougang Ave 1, #02-20 S530105
他们的咖啡用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咖啡豆,郑应昌说,如果只用一种咖啡豆,泡出来的咖啡没有味道,他们经过多番搭配和试喝,找出结合三四种咖啡豆的理想组合,适合老一辈的味蕾。至于茶叶的选择,他认为大同小异,“我们试过四五种茶叶,发现最重要是泡茶的方式,当水煮开后需要将茶叶冲泡五六次,将茶叶的苦涩味道洗掉,这是经验的累积。”
大众茶室位于后港一道大牌105的熟食中心:椰林海南村中心二楼。午餐时段,买咖啡的人龙一直没有中断。郑应昌用散热较快的铜质咖啡壶冲泡咖啡,小的用来搅拌咖啡粉,大的用来过滤咖啡粉及“拉”咖啡,画面充分表现出手工咖啡的魅力。
1973年,他们在大巴窑1巷开设咖啡摊位,1983年搬到后港至今。店里的招牌饮食是经典南洋早餐:面包、鸡蛋和咖啡。
当年,父亲为咖啡摊位取名大众茶室,是希望经营一家普罗大众会喜欢的咖啡摊位。
茶室的顾客平日以上班族为主,周末则是家庭比较多。有不少三代同堂的顾客,从当年大巴窑追随到现在后港,不少老顾客是跟孩子和孙子过来。此外,也有来自韩国和法国的旅客慕名而来。他笑说,以前的顾客似乎比较简单随和,很少会投诉,反观现代顾客很容易就投诉饮料不够浓或是不够甜,“但这样也好,我们可以进步。”
星期一休息
他认为,咖啡的口味偏好因人而异,重要是要能够把握每个客人的口味,难怪他们都记得熟客的口味。
像大众茶室的小本经营咖啡档,凭着手艺和大众价格守住自己的市场优势。无奈,郑应昌和太太随着年纪大了,也要面临后继无人的问题。
郑应昌说,当年父亲在大巴窑2巷当流动小贩售卖咖啡,他念中学时的学校假期都会去帮父亲,16岁开始全日帮忙父亲,从打杂做起,主要捧咖啡和洗咖啡杯。
郑应昌说,就做简单的,太复杂的话,他跟太太俩也应付不来。不过,夫妻多年来还是坚持做两种面包——烤的和蒸的。
结合三四种咖啡豆的理想组合
本地传统咖啡店业者,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在蒸汽袅袅的档口,按照前人的节奏,手工冲泡一杯杯独具南洋风味的咖啡。本版的《南洋咖啡》走访岛国传统咖啡店,从醇厚的咖啡香发掘人与事,为本地咖啡事迹记一笔。
他们的两名孩子都已踏入社会,大儿子还特别为家族生意设立了社交平台账号,在面簿、Instagram可以掌握大众茶室的最新动态。可是,两个儿子都有各自工作,郑应昌说,就算摊位没有接班人,他们也不会失望,毕竟这是无可奈何,“做这行很辛苦,时间很长。我们凌晨3点到摊位,开始准备开牛奶罐,煮水。下午2点,我们收摊后还要清洗和整理摊位直到4点才回家。以前,我们一整年只有除夕一天没有开摊,现在是休息星期一。”
本地客口味有明显变化
“有顾客喜欢吃比较软的蒸面包,所以我们继续做这款很传统的面包。有些人已经不做蒸面包了,因为要用蒸炉比较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