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着手中的琴,音符在耳边萦绕。我沉浸在旋律中,思绪飘到那一天。我初次与大会堂结缘,应该是在2012年两年一度的全国华乐比赛上。当时尚不满11岁的我第一次参赛,从没在那么大的舞台上独奏过;看到其他参赛者个个胸有成竹,我在仰慕之余,心里不禁有一些忐忑,生怕自己无法克服内心的紧张。本来觉得自己不适合上台演奏的我万万没想到,大会堂音乐厅会有如此大的魅力。虽说心里还是有些紧张,但坐在舞台上听着音符回荡的感觉实在太过瘾,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从那次起,我的自信心提升了不少,同时也爱上了演奏,爱上了舞台。此后,每次到大会堂演出或比赛时,总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我一次又一次被这个舞台征服,同时一步又一步朝着理想迈进。

每周两次的排练,给了华乐团大家庭成员一起玩耍、一起工作、一起谈心,增进情谊的机会。排练前,时间较为充裕的话,我们总会结伴到附近的餐馆用餐,边吃边笑着分享最近发生的趣事。更多时候我们都在音乐厅里,分散在舞台的不同角落,各自为接下来的排练忙碌着。当指挥捧一举,众人无不打起精神,全心投入到音乐当中,相互配合把每一个音符演奏到最好。排练后,我们拖着疲惫的身子夜归,却还是喜欢在地铁列车上闲聊,直到下车为止。长期与这群亲如家人的团员并肩奋斗,让我演奏时分外有成就感,他们的陪伴让我心里满溢温馨,他们的存在也给所有的努力增添意义。

(作者为华侨中学学生)

鱼尾狮写作

提着琴盒,我漫步回家。这个家位于繁华金融区珊顿道的尾端,建筑物外写有“新加坡华乐团音乐厅”几个大字,这里就是新加坡大会堂。它不仅是我的家,也是新加坡华乐团的家。2017年末,我有幸考进新加坡华乐团属下的国家青年华乐团。从那时起,大会堂俨然成了我的第二个家。

一说起大会堂,我总感觉有说不完的故事,抒发不完的情怀。我所认识的大会堂是现在的大会堂,这不禁促使我想去探寻它早期的历史。从网上资料和前辈口中,我得知新加坡大会堂是在1965年10月正式落成,那年新加坡才刚宣布独立不到两个月。始终矗立在原址的这栋建筑物迄今已度过漫长的53个年头,见证了从建国至今所经历的一切。听说其前身称为“新加坡大会堂与职工会大厦”,曾经是共和联邦首脑会议的举办地点,也是历届全国大选的主要计票站之一。2001年,新加坡大会堂获得大规模翻新,重新开幕之后就成为新加坡华乐团的常驻表演场地,更在2010年被列为国家古迹。

半个世纪以来,新加坡大会堂的用途不断在转变,想必每一代、每一个曾经步入大会堂的人都和我一样,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故事。有人把心血倾注在工运里,有人把心思花在艺术熏陶上,也有人积极推广华乐及华族文化。千禧年之后,人们无论是参与演奏、参加比赛或是观赏演出,多多少少都会对这个地方产生感情。大会堂不仅见证了岛国的奋斗史,更保留了新加坡人的集体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