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聪明和华文报的缘分始于一封叫“英雄帖”的邀请函。当时的开心和兴奋是他前所未有的。参与“漫画快餐”后,他从单纯地喜欢漫画,拓展了自己的设计视野。得到专人指点,加上自己勤加摸索学习创作和组织内容,久而久之,他便可以自己完成一个图文并茂的版面。直至今日,陈聪明还不忘感谢报馆前辈的栽培。他说:“虽然那时候没有接受很系统的学习,但是前辈都很有耐心,引导我们创作,鼓励我们画到最好。”
一起策划采访和活动,通讯员俱乐部把志同道合的人联系在一起,让他们在这里收获友情。陈君权对此就深有体会,尽管他现在没有以前活跃,但他一直有和通讯员好友保持联系。
作为一个纯兴趣组织,通讯员俱乐部一路走来并非一帆风顺,近年更面对严峻的挑战。科技日新月异,加上本地语言环境的改变和阅读风气的减弱,通讯员俱乐部要似以往那般保持活跃,必须进行一番审视。为了探讨改进的方式,通讯员俱乐部去年停止招生一年。由资深通讯员组成的俱乐部中央也着手策划了一系列改革。
当通讯员时,刘亭廷的报道不仅刊登在《星期5周报》(《逗号》前身),还经常出现在《联合早报》副刊。每当刘亭廷在大报中看到自己的作品,她笑称自己的“虚荣心”会得到很大满足。每一次的稿件发表,意味着自己辛勤的成果被认可,她的自信心也由此得到提升。长时间的写稿锻炼,为她现在从事的电视新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刘亭廷分享说:“不管你日后会不会从事新闻媒体行业,通讯员的回忆都会是很美好的。”通讯员这个特殊身份,让她从学生时代就有机会接触社会不同领域的人。她曾专访过蔡依林、黄立行和台湾面包大王吴宝春。当时,刘亭廷的生活重心除了学校、家庭,就是写稿和报馆。
为了认识志趣相投的朋友及体验记者的工作,热爱摄影的裕廊初级学院毕业生张荣(18岁)三年前成为摄影通讯员。他十分活跃,拍过的地点包括梧槽中心、罗弄万国村和结霜桥跳蚤市场等。其中让他印象深刻的任务,是有一次到《早报》摄影组实习,有机会跟资深记者采访副总理张志贤出席的活动。他说:“当时带领我的摄影记者教导我如何与写稿记者沟通,了解具体需要的照片类型。那位摄影记者还鼓励我尝试不同拍摄角度和手法。这是学校组织没办法提供的机会。”
在社交媒体抬头的时代,传统媒体也面对巨大的变革。通讯员俱乐部求新求变也是为了与时俱进。报业控股华文媒体集团主管李慧玲(46岁)说:“当技术变化越来越多越来越快,我们除了设法跟上去掌握之外,其实需要问自己的问题是:技术是基本的,那么我跟别人的不一样在哪里?也就是我能体现的更大价值是什么?”
漫画有起承转合,可以从一件事情的发展,想象不同的可能性。这样的思考模式也有助他的日常工作,以源源不断的创作点子应对每天发生的不同新闻事件。陈聪明说:“看东西的时候不只是看表面,我学会从各个角度思考问题。”
刚考完O水准会考的中正总校学生蔡卓嵘(16岁),2015年加入通讯员美术组。传统媒体给人的感觉是以文字为重,但蔡卓嵘加入俱乐部后发现,新闻报道的设计和美术元素能够大大地提升文章的可读性。在和报馆编辑、记者与美术员的交流过程中,蔡卓嵘不仅提升了美术技能,他还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新闻时事,更好地掌握新闻要点。
通讯员这个平台给了刘亭廷及其他通讯员很多空间,让他们发挥创意、挖掘题材。她也因此养成了对事关心和好奇的习惯,每当有新的想法,她都会跟编辑讨论,只要编辑觉得可行,她就会去尝试。“无论通讯员日后从事什么行业,这种创意和构想的相互碰撞,对我们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张荣:随摄记实习收获多
蔡卓嵘:美术提升文章可读性
刘亭廷:值得回味的经历
她更希望自己和过去、现在及未来的通讯员伙伴不要忘记为何加入这个团体的初衷,坚持“不忘初心”。
“值得”。这是21届写作通讯员刘亭廷对当通讯员时光的总结。
陈君权:学会分工技巧
陈能端说:“要兼顾繁重课业还要鞭策自己写稿、拍摄新闻照和设计与时事相关的美术作品需要一定的坚持。所以我们希望通过改革尽量吸引到真正有热忱的学生。”
回归初心体现自我价值
联合学生通讯员俱乐部开始招生,历届通讯员分享写稿、画图和摄影经验,反映通讯员这个平台给予他们的空间,激发他们的创意与挖掘题材的能力。为青春抹上色彩。
从小怀揣成为记者的理想,现凤凰卫视驻新加坡记者刘亭廷(25岁)在13岁时加入联合学生通讯员俱乐部,成为那届新生中最小的成员。除了写校园报道,她还经常主动挖掘专题来写,在当年的通讯员年度颁奖上获得最佳写作表现奖,也是这个奖项最年轻的得奖者。
陈聪明:学会从各角度 思考问题
传承文化的方式和任务
从今年起,通讯员的新生仍然可以按写作、摄影和美术的兴趣加入俱乐部。但与此同时,他们也会附属于四个由三种不同通讯员组成的大组。这是为了加强写作、摄影和美术通讯员的交流和认识,方便他们一起策划深度报道,以提高作品整体素质。今年经过第一轮筛选后的学生也会受邀参加2月举办的体验营,以进一步了解通讯员需接受的培训和参加的活动。今年的新生也必须在一年后,达到基本的投稿与活动参与标准,才能从通讯员实习生成为正式通讯员。
原本内向和有些害羞的张荣也因为当上通讯员后,变得更外向。现在他更容易和别人打成一片,相处融洽。
联合学生通讯员俱乐部成立至今已有35年。这个由写作、美术和摄影组成的大家庭,先后培育了许多优秀的媒体人。当通讯员的日子里,他们挥洒创意,追逐梦想,更为自己的青春岁月染上永不褪色的色彩。
俱乐部目前由华文媒体集团学生报管理。学生报主编陈能端(35岁)指出,栽培通讯员是华文报传承文化的一种方式,也是一份重要的任务。由于现在学校活动五花八门,学生的选择非常多,因此通讯员的改革也包括加强培训的环节,让学生从中收获更多。学生报也从今年推出早报校园数码平台ZBSchools.sg,因此通讯员的作品不只会刊登纸媒上,也能挂上网,让通讯员不再因版位受限,有更多发表作品的平台。
南洋理工大学大四生陈君权(25岁)是第22届写作通讯员,并担任过写作组组长。当时,他在写稿投稿之余,还得负责制作通讯员内部刊物《会讯》,安排合适的组员排版与写作和给他们建议。虽然忙碌,但他也因此掌握许多宝贵的软技能。“通讯员的经历让我学会分工技巧,更好地根据组员的才能和喜好去分配不同的任务。”
通讯员中央主席尹云芳(19岁)在中三那年因为好奇心驱使,加入通讯员俱乐部。她对记者的工作有更多了解后,发现这份工作每天都会给她带来不同的惊喜。也因为这份了解和体验,她申请了报业控股奖学金,大学毕业后将正式成为华文媒体集团一员。这名南大传播系新生希望改革的成果能够达到一定的成效,让俱乐部成为一个互相勉励,朝同个目标努力的团体。
他说:“创作时事漫画需要时刻关注新闻,画出的漫画才能紧扣时下话题,勾起读者的兴趣。”
收获友情外,许多通讯员也因此对华文报产生了浓厚的感情。华文媒体集团视觉部主任陈聪明已在媒体行业工作18年,他受访时说:“通讯员的身份让我认识了很多编辑,跟他们熟络起来,久而久之我便把报馆当成了自己的另一个家。”这位第四届“漫画快餐”(通讯员美术组前身)成员形容通讯员俱乐部为他的摇篮,“影响我从青少年到现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