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否被电子设备绑架
这在餐馆中更是普遍:欧洲人大多数时间都在品酒聊天,手机概念仿佛并不存在。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在德国的一家餐馆,当时正是午饭时间,邻桌都是来聚餐的人们。吃到一半时,我拿出手机查看下一站的行程,下意识打量了一下周围:身旁的四五桌上,每人面前摆着一杯啤酒,男女老少,都在热烈的交谈着,不但手上没有手机,连桌上都没看到手机的影子。
来来往往的人群中,很少见到有人低着头在用手机。在地铁上,在等车时,以及公园的长椅上,人们大多数都是一种放松状态,不是聊天就是在看纸质书。对我们如同身家性命般重要的手机,在他们眼中似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我在想,有时生活是否真的被电子设备绑架了?诚然,旅行时,手机给我提供了无限的便利,也是我联系家人和外界的唯一途径。更何况,在社交媒体繁荣的今天,大家都想第一时间分享自己的动态,都不想错过任何可能的信息。平心而论,消费快节奏的资讯时,我们却也在无形中消费了身边的人或物。屏幕中的世界固然有趣,但是现实生活的万千美好,是虚拟的网络中找寻不到的。
细想起来,在慢节奏的欧洲,记忆中存留着许多不熟悉的语言组织起来的声音和笑声。朋友曾经跟我说,有一次旅行时,身边的旅伴一直在用手机上网聊天,一路下来,两人的交流接近零,一次好端端的出行却变成了与电子设备的约会。什么时候我也可以,找个时间沉浸下来,放下手机,去发现身边事物,关注身边的人,体会更多的情感,获得更多的交流。又抑或是,沉下心来,体会短暂的真正的自我。就如同我身边的白人绅士一般:他手上读着的书还剩下薄薄的大约十几页。
消费快节奏的资讯时,我们却也在无形中消费了身边的人或物。屏幕中的世界固然有趣,但是现实生活的万千美好,是虚拟的网络中找寻不到的。
这番场景让我很是惊愕:自打智能手机流行以来,低头族已愈发成为一种常态。在地铁里,往往身边所有人都是拿着手机打发时间;吃饭聚餐时,这样的现象更为严重,就连在我家里,吃饭时我父亲也时常聚精会神地盯着屏幕,全然不知餐桌上的交流。记得前几年去的一家餐馆,特地提供手机盒来存放手机,从而让食客在吃饭的时候能将注意力放在食物和交流上。
欧洲人手机概念 仿佛不存在
仿佛生活和手机早已脱不开关系,手机不离手已成为我的一种常态:通过地图来确定方位,查找旅行攻略,寻找心仪的餐馆,联络家人朋友,无不是通过那一块窄窄的屏幕进行。在新加坡,这样的情形再寻常不过,可是在欧洲,我却成了低着头的少数派。
来欧洲的这段期间,无论是平时出行还是旅游,在各种肤色的面孔中川行时,我常常觉得自己是个“另类”。的确,黄皮肤和亚洲面孔是一种独特的标志,但真正让我觉得不自在的理由,却是因为一个再寻常不过的东西——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