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玉楼春有炎清(青衣)、素娇(小生)、秀莲(花旦),灌录过的剧目包括《风花雪月》《戎马鸳鸯》《崔后游地狱》《杨子良讨亲》《拖车会妻》等。
从1917年至1920年之间,本地录制不少黑胶唱片,包括老赛宝丰、老一支香等。老赛宝丰的童伶奇才(小生)、炳祥(花旦)和软丑振坤录了《五美缘·落雁卖面》等。1920年代中期,老赛桃源、三赛桃源等也录制一批唱片,一直延续到1930年代。
到二三十年代,被录制成黑胶唱片的潮剧数量越来越多。方玉麟说,二战之前,东南亚的戏班和潮剧名角都是从中国来,不过很多戏班是长期驻演,有时一驻便是一整年。以本地来说,当时有五六个专演潮剧的戏院。
本地录制不少黑胶唱片
到了1930年代后期,英殖民地政府为了保护儿童权益禁止人们用童工,戏班无法用童伶,被迫启用女孩来唱戏。女孩没有变声的生理问题,艺术寿命长。方玉麟指出,小生的唱腔音调高,相等于男高音,童伶能唱,变声后通常唱不了,女小生没有这问题。本地启用女小生后,泰国、香港也跟风,后来连中国大陆也启用女小生。
1950年代之后,市面上的黑胶唱片都是本地或“暹京”(即曼谷)戏班灌录的。本地的戏班有老赛桃源、新荣和兴、新桃源春、老玉楼春等,泰国方面有老宝顺兴、老怡梨春、中一支香、老中正顺、老梅正兴,马来西亚有老玉堂春。
方玉麟说,二战期间本地和泰国依然有潮剧上演,但似乎没有灌录唱片。战争结束后,大家又开始恢复演出和录制唱片。新中国诞生后情况有变,中国戏班和名角不再到东南亚巡演,本地戏班逐渐崛起,填补空缺。
本地新荣和兴有九妹(小生)、玉梅(小生)、玉花(青衣)、巧娇(青衣)、大妹(花旦)秋润(老丑)等,录过的剧目包括《二度梅》《吴汉杀妻》《桃夭逼婚》《八仙贺寿》《京城会》等。
这时期涌现的一批名角包括宝珠(小生)、秀兰(花旦)、碧心(青衣)、大白(老丑)、三弟(老丑)、春和(老生)、映香(青衣)、锦粧(小生)和桂芳(老丑)等。
潮剧在辛亥革命前就已经在灌录唱片,目前能找到最早的潮剧黑胶唱片包括《桃花过渡》《光三姑》《琵琶记》《大难陈三》《兰芳草》《金花牧羊》《青梅求婚》《韩文公冻雪》《李老三》《冯大爷》等。
小生一般由女演员反串
潮剧的一个特点是小生一般由女演员反串,像香港的陈楚蕙,本地的李美贞都是红极一时的女小生,但早期情况并非如此。方玉麟说,清朝至民初,潮剧一直启用十岁至十六七岁的童伶。所有小生、老生、青衣、花旦一概由童伶饰演,只有丑角和花脸由成人来演。童伶以小男生为主,他们只能演到声带起变化,艺术生命便结束,除非改演丑角或花脸,又或者当音乐员。
那时候潮剧有大批忠实戏迷,灌录唱片因此具有商业价值,很多唱片公司会在戏班演完某个戏目后便录制成唱片,满足市场需求。这一类唱片通常是在东南亚录制的。
南华潮剧社艺术顾问方玉麟说,潮剧属于南戏支流,清末民初时的潮剧以南戏为主,像《琵琶记》《白兔记》《苏六娘》《陈三五娘》都是南戏剧目。除了潮剧,江苏的昆曲,福建的梨园戏和莆仙戏都是南戏支流,以唱戏文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