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我在台北市和刚刚从大学毕业的四位女生有过一面之缘。那时她们刚出版了一本《合文志》,依靠中文字体的置换,重用,相合,借笔和减省来“造”字,略有取巧之处。合体字光靠视觉来意会,没有读音的支撑,自然也无法被学界认真对待,也难在社会被应用。可见从零开始的创字实属不易,需要很大的生活智慧、耐性和毅力,方能悟出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
对于字的内涵精髓,我连皮毛都沾不上。六年,138个字的专栏题目,也仅仅只是借题发挥,谈不上文化,更别说是有任何文学价值了。在面对中文九万多的辞海里,除了感动于先辈创字的聪慧,每逢碰上一字就等同一个机遇。背后依附800个的字库来支撑,才勉强让一篇文章圆满。
字清白不做作。期待往后再遇好字。后会有期!
中文字确实伟大。依我看并非纯粹是它所背负数千年历史的缘故,而是来自于它单枪匹马的“姿态”。说白了中文的每一创字都必定历经钻研才算通关。这里的钻研不单是诗赋歌颂,而是在礼仪背后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婉转扭曲狡猾。中文字体经过世代口语的较劲逐渐伟大。
重读一部日本小说《启航吧!编舟计划》。故事讲述的是几个窝在一家出版社不被同僚看好的词典编辑部。他们每天在狭小的办公室讨论各种文字的特殊性,再通过生活和爱情的片段来检验,过滤以及互相启发。偶尔在桌与墙的夹缝间寻得灵感,都会迫不及待的把字和句收录。最终团队以“帶人渡过茫茫的辞海”为目标,孜孜不倦的完成使命。用15年的光景编出《大渡海》词典。虽然只是小说,我确信古人在编辑词典时亦是同等艰苦。我们总爱把文化传承挂在口上,但没有文字,何来文化?
一般人对字的认知就止于沟通媒介,如此而已。有小众人更深信字体本身会释放出不同的能量。特别是由文字组合成的咒语,通过某种途径,这类潜伏力度小至可以影响举动,大至可以影响人的心情甚至心智,彻底的改变一个人。咒被文明社会看做是负面且没有科学根据的迷信,但实际上它是一种暗示行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