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韦材,他的故事说不完,是个逃学皇帝,时常由教堂后面的大门逃出校外,赶去东方戏院,看由蔡澜负责,在东京为邵氏配录华语的日本电影,他好动,我好静,他说:
校名照片的旁边,还有永康主编的《弦歌讽诵80年纪念册》的封面,我一看就心痒痒,很想拥有一本。永康在文中说,2002年校友吴韦材“口述历史”的校史汇集及历来的毕业刊与大量校友回忆文学,给纪念册的编写打下扎实基础,他真谦虚。
永康也透露,他是1960年养正小六毕业后考进公教的,中一念到高中毕业,读过六年岁月,如此说来,他是我和韦材的学兄,我们进入公教初中一时,已是1964年,公教的校舍面积不大,我们跟永康在中学校舍跑上跑下,休息时间在食堂排队买炒粿条,一定碰过面。
周末翻阅早报周刊,被奎因街公教中学的校名照片深深吸引,那么的亲切熟悉。我1963年从对面的小学部,转入教堂旁边的中学部,就天天望着它,这回它在早报周刊出现,原来是庄永康的杰作,难怪那么出色。
韦材逃学,终于事机败漏,被抓进校长室接受审问,换成是我,一定吓到脸青唇白,他却笑容满脸的走出来;全公教都晓得,张世典校长疼爱他,非常欣赏他写作和绘画的才能,他这头嘻哈大笑,那头继续逃学,跑去看日本电影。
现在公教的校舍搬了去碧山,校长也换为女性,我觉得很陌生,还是喜欢奎因街的老校舍,时常回去摸摸墙,怀念从前。
红尘好
阿荣是我的乳名,出世后不久,外婆抱我去看相,看相佬说我五行缺火,时常被人欺负,建议我取名阿荣。以前的繁体字,荣字上头是两个火字,下面是一个木字,上面的火烧下面的木,火势凶猛热烘烘。
2002年韦材主编的校史汇集,就是跟张校长携手创作,他长大了,张校长苍老了,一老一少合作无间,由校长学生变为知己良朋。我2009年在公教校友的早餐聚会上,有缘见到张校长,那时他已80多岁,怀念在中国重病的哥哥,校友们合资买机票及作出各种安排,准备让他兄弟见面。
“阿荣,你这么乖,很闷的嘛,跟我一起逃学,包你开心!”
我在永康的《公教中学80年双语教育》中,看到1951年奎因街小学部落成典礼的剪彩照片,创校人劳爱华神父也站在一旁,公教中学是这位法国神父1935年建立的,他劳碌奔波,只为提倡中英并重的健全教育,我认为剪彩的应该是他,而不是那个教育部洋人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