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漫步,看看历史遗留下来的印记,看看“五楼”结实的建筑,这些房屋外墙非常坚固,地下还建有防空壕,是新加坡唯一建有防空壕的民居。透着时代沧桑的古朴街道,在壁画前驻足,体验和想象曾经有过的闲情逸致。当然随着时间的发展,这里也涌现了很多时髦的酒吧餐厅和画廊SPA。旅居新加坡的很多西洋人士似乎尤其喜欢居住在此,他们和本地人在一起进进出出,构成一幅独特的风景。

二层的熟食中心,闻名遐迩,里面有很多已经营多年的老字号,每到吃饭时间就大排长龙。卤面、炒粿条、水粿、蚝煎、肉骨茶、云吞面、豆花、甜品等等,各类本地美味一应俱全……这次的设计还添加了多个大风扇,即使午间也并不闷热,屋顶变化色彩的LED灯小设计立大功,源自民生的设计简约朴实,毫不夸张造作,更增加了室外座椅。傍晚时分凉风习习,三五好友,把酒言欢。

早上去中峇鲁休闲,似乎已成了周末的一个惯例,在法国面包店中峇鲁喝杯咖啡,吃个羊角面包,悠闲地看看周围的过客,与孩子交流一下一周的生活,在这个地方似乎特别有气氛有心境,大半天就这么过去了。

走一趟中峇鲁,一个很新加坡又很不新加坡的地方……

中峇鲁路以南为主,大多保留着殖民时期的怀旧面貌。这一带的绝大多数街道,都是以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华社名人、侨领、企业家名字命名的,例如:Eu Chin Street(有进街),佘有进为义安公司创始人;Tiong Poh Road(忠坡路),邱忠坡为福建籍船务商人;Kim Cheng Street(金钟街),陈金钟为陈笃生长子,新加坡最大的米商;Chay Yan Street(齐贤街),陈齐贤为陈笃生之孙,新马地区橡胶业商人;Kim Pong Road(金榜路),刘金榜为福南银号创立人和慈善家。

来这里,当然要去中峇鲁市场,经过几个月的翻新,市场重新进入公众视线。我必须要说,这次的翻新非常成功,让我想起马德里的圣米格尔市场。当年在马德里的时候,十分期待在自己的国家,能看到这样一个既实用又同时能自由选择各种当地美食、既适合本地人又能让旅客深入了解当地生活的集散地。

中峇鲁市场,一楼传统巴刹,二楼本地美食,三楼露天停车场。一楼的干湿档口错落有致地分开,四周围绕着南洋杂货咖啡铺,进门的花铺鲜艳夺目。露天草坪上有亲子的秋千和壁画,顿时平添了生活气息。

和新加坡甚至世界上许多历史悠久的地区一样,中峇鲁也经历了时代的变迁。早在200年前的英国殖民时期,中峇鲁就已被规划为社区。现在中峇鲁看起来是老街区,但二战之前,这儿一直是新加坡上等人和富人居住的地方,普通人是住不起的。因为是新式住宅,当时文化界人士趋之若鹜,纷纷搬迁至此。这其中就包括著名文人郁达夫,以及画家刘海粟等。

你说它高档吧,那就更不是了,餐饮保持了古早的味道,街坊售卖的杂货店更是很亲民,刚翻新的三层楼中峇鲁市场就是人们熟悉的菜市场“巴刹”,卖鱼卖菜,市井生活,已经有60多年历史,是新加坡第一个建于住宅区的现代化市场。

中峇鲁看起来是老街区,但二战之前,这儿一直是新加坡上等人和富人居住的地方,普通人是住不起的。

你说它是特别时髦的地方吗?不算是。英殖民地留下的旧居怎么也差不多近百年历史,自然没有新建筑那么新颖独特,虽然整洁但外表没有什么摩登的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