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出席了几场“新加坡作家节”的活动,我为场面动容。令人难以置信的人潮汹涌,“作家节”书店在星期天更是人山人海,虽然很多书售价都不便宜,但收银柜台大排长龙,那是我少有的不介意排队,非常陶醉在久违的书香中。
注:“新加坡作家节2016”仍在举办中,直到本星期天(11月13日)。
终于,闻到书香。
书香难寻,这整个星期在政府大厦周遭凝聚的书香,让精神饿了很久的我,终于有饱餐的滋味。
我看到一些作者,亲自在活动地点摆摊卖书。以前我会觉得这是很难堪/难看的事,但我现在似乎看到这些作家沉醉在这飘溢着书香的节日气氛中,一点都不难过。虽然很多书都不便宜,但内容真好,我实在忍不住买了一些,兴致勃勃找作者签名,与作家朋友共享与读者以文字/插画分享想法/概念的乐趣。
几年下来,作家节已办得极具国际水平,一场接一场的讲座/交流/新书发布/作家签名,还有不少结合戏剧/舞台表演的活动,都吸引了不少公众。最欣慰的是,出席者当中有很多年轻人。虽然作家节以英文书籍主导,大多数活动也都以英语进行,但言语已不重要,我出席的虽然都是英语活动,但仍感到身心无比畅快,有种从捆绑中被释放的快感,有种终于看到同类的欣慰。
书,只要我喜欢,只要负担得起,只要房间地板还有空位摆放,再贵我还是会买。若我们每年都能花上千元换一台手机,每个星期都能花几百元进出餐馆/商场,一本售价100元的书说负担不起也就有点说不过去,事实上,在实体书渐渐往稀罕路走去的今天,只要有内容和设计,100元一本的书已经是精品。
现在要重温小时候逛书局的乐趣,还得趁有机会到中港台的时候才能体会。
在数码网络称王的今天,要在原本就没有什么书香的新加坡找到看书的人几乎是奇迹。别的不说,只要翻阅/浏览家居装修的图文报道,几乎找不到任何一间有书橱的房子。所见的所有新居都花了一大笔钱装修到美美,电视很大,电脑很多,灯光很美,家中就是没有书(最多只有几本用来装饰摆设的茶几书),空洞得缺了灵魂的房子。
“新加坡作家节”的热闹场面,推翻了我这些年来“鄙视本地人不看书”的看法。原来我们是有爱看书的人的。你可以想象,当我看见有人手拿书本(不是电子书)在现场走动,有人拿着笔记本和笔在交流会上作笔记(而不是用手机),几乎是感动的。
我们或许是第一世界中最少书店的大都会,过去几年看着书店一家一家地关闭(还没关闭的,卖文具/作业本多过卖书),走在街上只看见人群在服装店/科技店/餐馆间进出,在各种媒体平台听国人不论是以华语还是英语说话都词不达意,有时会为周遭的人和为自己感到尴尬/遗憾/羞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