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医生说,诊断心房颤动的重要性在于有助通过适当的用药来降低中风和再次中风的风险,如:薄血药物(通常是直接口服抗凝药)。同时,也有助医生选择适合的医疗方案或药物,改善房颤症状。
当然,如果需要服食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的药物,不要擅自停药,并按时复诊,确保三高病情获得良好控制。
不要忽略心房颤动,它是导致缺血性中风的危险因子。
他说,随着年龄增长,健康饮食和定期运动在预防中风、心血管和其他疾病包括失智症、抑郁症和癌症方面,皆有显著功效。除此,烟酒不沾,也有助益。
三管齐下 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如果你的至亲或家人出现所谓的“FAST”症状,柳家骏医生吁请马上求诊。柳医生建议,65岁的年长者应定期做体检,包括验血和心电图检测,以防无症状的房颤悄然而至。
柳医生建议多摄取蔬菜、坚果和水果,减少动物脂肪和动物蛋白质,举例:豆类、坚果类和燕麦类中的植物性蛋白质是良性的蛋白质来源。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周可以吃一或两次的油性鱼类以补充身体所需的Omega 3脂肪酸。另外,要避免油炸和高度加工的食品,因为它们富含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对心血管健康无益。
血栓流到脑部血管 阻断供血
柳家骏医生强调,久坐不动和不良的饮食习惯,提高了各式中风和心冠疾病的风险,其他危险因子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抽烟和肥胖等。
在本地,中风是导致成人残疾的主要原因,新加坡保健服务集团两年前已警告,随着人口老化,中风对年长者的健康威胁不容忽视,尤其是高血压和高血脂患者。
所谓的“FAST”是指面部下垂(Fast drooping),手臂无力(Arm weakness),说话含糊或难以理解(Speech difficulty),要即时求诊(Time to act)。再者,如果突然出现单眼或双眼视觉模糊,突然失去平衡或协调功能,可能导致跌倒受伤,则应马上呼叫救护车紧急送院。
心房颤动也就是俗称的心律不整,会导致血液无法有效地完全被泵出而滞留在心房内,逐渐变成血凝块,形成血栓。一旦血栓随着血液流到脑部,将引发中风、心力衰竭等其他相关并发症。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简称AF)简单来说就是心脏的上腔室(心房)出现不规律地颤动,也就是俗称的心律不整,会导致心房中的血液无法有效地完全被泵出而滞留在心房内,逐渐变成血凝块形成血栓。一旦血栓随着血液流到脑部血管,会导致脑部供血被阻断,引发中风、心力衰竭等其他相关并发症。
因此,柳家骏医生提醒:“心房颤动是中风的显著危险因素,会导致超过50%的患者面对残疾的威胁,不能忽视。”
庆幸的是,本地在心脏检测技术上已有显著的进步,柳医生说,心房颤动是导致中风的常见原因,但因为心房颤动也可能是阵发性且难以使用常规的心脏监测仪器,例如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器(Holter monitor)密切监测。但,通过使用可植入胸壁皮肤下的心脏植入监测仪(insertable cardiac monitor,ICM),就能够有效地对心律进行长达三年的监测,提高了心房颤动的确诊率,降低了中风致残的风险。
中风的风险可以通过生活习惯、饮食和药物降低。
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
哈雷街(Harley Street)心脏和血管中心心脏专科高级顾问医生柳家骏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中风分为出血性中风(Haemorrhagic stroke)和缺血性中风(Ischaemic stroke)。前者是指血管破裂导致血液泄漏到周围脑组织中引致的,主要原因是高血压和动脉瘤(aneurysm)。大约有13%的中风病例,是因为出血性引起的。而缺血性中风,则因动脉阻塞引起,常见的是血栓性中风,因颈部动脉或脑动脉有血凝块(血栓)造成。另一种则是栓塞性中风,是身体其他部位(通常是心脏)形成的血凝块抵达脑部后阻塞血管所致。一个常见的病因是心脏的节律异常(心房颤动)导致血凝块形成。
柳医生建议,65岁的年长者应做定期体检,包括验血和心电图检测,以防无症状的房颤悄然而至。如果亲人有超重或肥胖问题,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饮食中摄取高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或者是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等,也应定期做体检,并尝试改变生活习惯。
三高病患应定期做体检
他说:“定期运动有助维持健康的体重,增强心脏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有效降低血压。越来越多证据证实,运动也可以促进心理健康,改善情绪,缓解压力。”
如果你的至亲或家人出现所谓的“FAST”症状,柳医生吁请马上求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