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并无明显症状

三高的风险因素可通过日常生活与饮食习惯的调整来预防,但你知道三高引发紧急症状时应该如何处理吗?

体重BMI维持在23以下

“一些病人或许会感到胸口疼痛、头疼和晕眩,但这些症状也能在其他疾病中找到,不能用来判断是否有高血压。直到病人得了并发症,如中风或心脏病,才知道自己有高血压。”她说。

最常见的三高并发症主要涵盖心血管疾病与中风,但患有三高问题的人一般没有症状。很多病人是在并发症发生时才知道自己患有三高。徐医生指出,其中的高血脂根本没有任何症状,必须通过血液检查才能诊断,而高血压常被称为无声杀手,是因为就算患者的血压很高,病人也不会有任何症状。

徐医生指出,三高的风险因素还包括体重超标(身体质量指数BMI>23)、缺乏运动,不良习惯如抽烟也会增加高血压与高血脂的风险。人们可以做的便是从这些后天导因着手,来改善患上三高的风险概率。

此外,日常生活中,应当多饮用白开水,限制酒精摄取,因为酒精会影响一个人的饮食摄取量和血糖控制。

“三高”问题,即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经常被人们集合在一起称呼,这是因为它们的发病诱因往往彼此相通。当某一“高”产生后,另二“高”便很容易产生,如患有二型糖尿病的风险因素就包括高血压,而患有高血压与糖尿病的人也通常有高血脂的风险。

至于高血压患者,建议摄取低盐饮食,可多吃的食物包括高钙食品如豆奶和低脂牛奶。高血脂患者的饮食则要减少膳食中的胆固醇与饱和脂肪酸,如动物油、加工肉类、奶油等。

要强调的是,三高可以预防。徐医生呼吁处于三高前期阶段的人,要从日常生活习惯和饮食来逆转这情况。她嘱咐三高患者应尽量维持健康体重(BMI少过23),确保定时运动,宜每周运动至少150分钟,也切忌抽烟。

除了一级的亲属关系外,其他先天风险因素可包括种族,如马来和印度人患上二型糖尿病的风险较高,或因为年龄,如高血压较普遍发生在年长者身上,而高血脂也较常发生在40岁以上者。虽然以上这些风险因素无法改变,而且有高达95%的高血压病例其实没有明确导因,但人们仍可针对其他与日常生活层面相关的导因做出调整。

此外,酒精限制一天别喝超过两个标准杯,如三分之二的小啤酒罐的分量。

听讲座了解三高问题

至于糖尿病的症状通常也不明显,但人们可留意这些现象包括:容易口渴,饥饿,尿频,非常疲累,体重下降,视力模糊,以及伤口不容易愈合等。

由报业控股华文媒体集团出版的本地最畅销中文保健季刊《健康No.1》将在9月30日(星期日),于报业中心礼堂举办“健康好心肠”华语讲座。届时,徐誌霙医生将与大家分享更多有关三高的注意事项与应当采取的措施。

三高是可以预防的,国立健保集团兀兰综合诊疗所家庭科医生徐誌霙呼吁处于三高前期阶段的人,要从日常生活习惯和饮食来逆转这情况。徐誌霙医生将在《健康No.1》讲座上开讲。

针对糖尿病患者,除了要定时吃药和复诊外,接受体检也很重要,尤其是同时有高血脂,更是要注意。饮食方面,可使用“我的健康餐盘”(My Healthy Eating Plate):半盘蔬菜与水果,另半盘以谷类食品和肉类为主,来确保饮食均衡健康。下厨时,可使用较健康的油如橄榄油或葵花籽油,也要适量用油。

徐医生也提醒高血压和高血脂患者适宜增加纤维的摄取,如多吃麦片及蔬菜水果等,但要限制脂肪的摄取,以及避免吃高胆固醇的食物如蛋黄、动物脂肪和内脏、螃蟹和虾。

徐医生提醒,若本身是成年人并出现一项或以上的上述风险因素,就应该开始做血液检查。若无任何风险因素,可在40岁过后做定期血糖检查。此外,有高血脂风险的人也应定期做血脂检查,而18岁以上者也可在看医生时测量血压。

国立健保集团兀兰综合诊疗所家庭科医生徐誌霙透露:“目前医学研究显示,若一级的亲属(包括父母与兄弟姐妹)患有三高,的确可增加人们患有相同问题的风险。不过,由于家庭成员本身居住在相同的环境,饮食和运动习惯十分相似,一般很难区分究竟在这个风险因素中,有多少成分是后天因素或先天基因的遗传。因此,无法准确评估到底哪个因素的影响最大。”

从后天着手改善三高

由于三高在早期没有明显症状,患者通常是在做体检时才会发现。然而,这三高在后期可变成严重疾病,也是造成动脉硬化的主因,甚至可威胁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