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病算得上是亚洲一大主要慢性疾病;在新加坡,卫生部数据显示,全国约有5%成人和20%小孩患有哮喘。另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是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简称COPD),涵盖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或两种状况都有;这种病症在亚洲死亡率最高。根据2015年的《欧洲呼吸杂志》(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2010年因慢性阻塞性肺病而逝世的病例中,高达76%在亚洲发生。新加坡卫生部也把慢性阻塞性肺病列为2015年新加坡10大疾病杀手之一。
充分利用创新感应技术来收集数据,是我们必须持续投资下功夫的重要一环。有了这些研究数据,医疗公司如GSK我们才能够进一步分析让病患定期服药背后的动力和规律,也帮助我们在研发新药时能有充足的信息做正确判断。
不少哮喘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病患无法正确掌握药物吸入器的使用技巧,善用新科技如网络示范视频和手机应用软件,可帮助病患更易理解吸入器的使用法。
身为医疗护理团队的一分子,我们有责任更好地教育患者及看护,并且更积极有效地善用创新科技,加深对病患服药习惯和药物的了解,毕竟最好的药方也需要定期使用,使用得当,才能发挥应有的功效。
哮喘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例持续偏高,对社会造成负担,原因不少,其中包括未能严格使用吸入器,或者未能掌握正确使用吸入器的技巧。
疗程进展也会使每日所需剂量减少,从而减少使用次数,让病患不那么容易忘记,也可善用新科技如网络示范视频和手机应用软件,帮助病患谨守规律。
病患未严格遵守呼吸治疗
根据艾美仕市场研究公司(IMS Health)展开的调查,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的12个月间,新加坡共发出40万个内附呼吸系统药物(吸入皮质类固醇激素和支气管扩张剂)的吸入器,用以帮助哮喘病及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控制病情。长期预防性吸入器的作用是减少呼吸系统疾病发作次数及减缓严重程度,而急救型吸入器则是让病患呼吸系统情况发作时立刻得到缓解。
要全面因应这些问题,需要病患、医疗护理专家团队以及制药公司全面配合。医疗人员尤其有责任教导病患正确使用吸入器,并在病患每一次复诊时再次提醒必须严格定期使用。
吸入器在设计上也加入创新元素,使吸入器使用方法更简单易懂,减少使用不当的情况。如今市面上甚至出现“网接”吸入器,患者可以利用电子科技追踪吸入器何时使用,如何使用,这将有助于病患更好地控制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病情。
不少病患也无法掌握吸入器的正确使用技巧。当今市面上的吸入器种类繁多,每一类的使用方法都稍有差别。有些病患的呼吸病况较复杂,须要同时使用好几种吸入器来缓解,患者就须要同时记住几种吸入器的不同使用方法,很难不造成混淆。
哮喘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病,就像其他任何慢性疾病一样,需要很强的意识和自律性,才得以控制病情。
病患之所以未能严格遵守呼吸治疗,一是忘记使用吸入器,二是抗拒将吸入器随身带着,或因为不便,或是因为不想让人知道自己患有哮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病。
吸入器未能定期使用或使用不得当,自然会提高并发时须住院或送往急诊室的风险,进而增加医疗成本,也影响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