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嘉木

还有在《下个月》里中西方文化混搭的别致:

书醒了,是读的时候

读游以飘诗集《象形》

谜底,关于聚宝盆是否就在某处。”

北方的神木

“连光也爱捉迷藏

“修剪了光线,整理光纤,思路在花间仍然分了岔

慢慢地一首一首看过去,偶尔会心一笑,偶尔感慨良多。逐步解锁诗集更多的秘密,也是诗人的巧思。比如题目为《十月》,诗起句的两个字就是“埋伏”,连在一起是“十面埋伏”;《一夜》“之间”,《表面》“文章”,《一盘》“散沙”,《心乱》“如麻”……或者《日出》后《日落》,《天涯》再《无涯》……再或者《日程》跟随《日常》,《静物》跟着《动物》等等。猜下一篇的标题,也成为从未尝试过的阅读乐趣之一。

“天下无贼,真与不真,说到底

“出岫的云。对照。惊心的鸟。

想象一下,你手中拿着一枚骰子,这是一个六面正立方体,每一面分别刻有数字一至六。你把这枚骰子抛到桌子上,它落下,在你眼前旋转,越转越快,正方体随着旋转消失了,你看到一个圆。当骰子停下,刻有六点的那面向上,而此刻你的座钟正好敲响六点钟报时……勿须质疑的固态在运动中变化,正立方体旋转出一个圆,正如时针的晨六点昏六点在钟面上画出一个完整的圆。

需要从正面,全面下药

《静物》中,诗人描绘午后餐厅的细致景象,插着五六支玫瑰的蓝色透明花瓶,格子桌布上似动非动的三个橘子,一碗生的绿豆无法避免煮成甜汤的命运,翘着尾巴怀有期待的银勺子。“光,是一层层厚重的漆,影从隙缝闪现。”

想你的影子”

一如既往,不看序言,不看封底介绍,只想要完全的个人阅读体验。直接翻开目录,在满篇的两字标题中,被唯一的三字标题《下个月》吸引了。这是一首奇怪的诗,罗列不少数字,描述诗人失意后醉眼模糊中街道凌乱的景象,诗的结尾依然对下个月抱有期望。虽然没有读得太懂,但惊喜地发现诗人与众不同的地方,仅仅在这一首诗中,就藏了一篇《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童话,藏了一首《昨夜星辰》的老歌,藏了一个“走江湖音乐节”。他还用我喜欢的回形针“将下个月别在昨天”,也把阅读别在他的诗集上。

你会不会联想到陶渊明的“云出岫以无心,鸟倦飞而知返”,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以及张九龄的“惊鹿游兔在我旁”,或者是《诗经·小雅》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如此精妙的化用,足可让我们窥见中华古典诗词文化早已融入诗人的骨血,再加上对西方典故捻熟于胸,诗人的诗作独具别样的小调。

在《象形》这样精心设计与打造的文字城堡中,沉睡的诗词记忆随时也会被唤醒。诗人在《对照》里作诗词游戏:

“不能红成鞭炮

“前调柠檬,中调胡椒,后调雪松”,让我们跟随拥有浓厚人文情怀的诗人游以飘一道开启回归生活本身的《日常》。当我们对生活早已麻木,固化于索然无味的形象,当我们的心成为锈蚀的银,在我们将自己遗忘之前,用时光的朋友《象形》打亮。

在《片刻》里的惆怅与深情,读后令人不禁陷入某段柔软时光:

回到《象形》。这不是一本适合快速阅读的诗集。诗人的语言简练,用碎片化的述说解构生活,再全凭个人体验重组出彭罗斯阶梯般的迷惑,就像《六点》,读者很可能深陷诗人用文字搭建的几何迷宫之中,只知其美,但不知所云。就好像初见孔明锁,知其构思独特巧妙,却不明所以,一定要多花时间研究才略知奥秘。

类似的体验在诗人的诗集《象形》中俯拾皆是。诗人丰富的个人化感受和经验解印了读者的生活体验,读时引发感慨,在诗句中流连忘返,比如诗人在《夜行》中调侃,有没有贼的关键在于是否有诱惑:

“活明白:还不都是一个活法

真相的螺旋,无相的漩涡”

“不想你的那会儿

也不能蓝成蓝调

对照。腾跃的鹿”

作者也将常见文字组合推翻重来,进行全新的诠释,再以多米诺骨牌的形式重新排列,正看骨牌是一个含义,推倒之后有新的含义浮现,如在《日出》中,诗人描写道:

《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博尔赫斯《小径分叉的花园》,还有“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华严经》都在诗里等你。

诗人游以飘在他的诗作《六点》中完美诠释方与圆的对立与统一。一旦明白核心所在,诗人脑海中闪现的“时钟,洞穴,明珠,降落伞,荒蛮的鼓,城市的歌剧院”对应的圆,与“房间,魔方”对应的方相互呼应,诗中所有的意向立刻都有了归属。

回归生活本身

初读时不明所以的《下个月》,随着一段童话故事、一曲老歌和一场音乐节这些宝藏的解锁,童年记忆被一一解封,在脑海里自行发酵。在某一天的某一刻,突然明白诗人在写什么。他写的是童年的美好已如昨天般消逝,如今现实的混乱失意只能靠买醉和回忆勉强度过,生活的希望仿若尚未到来的下个月。在生活的重压下,谁又不是在各自咬牙负重前行呢?不禁疑惑,我们还能坚持到下个月的来临吗?在诗的结尾,诗人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逆光摸出火柴/在磨损处摩擦”。一定要点亮啊!我不禁屏息祈祷,同时被点亮的也将是你我对未来的希望。如此具有层次感的多重阅读体验,正是我所追求的阅读的乐趣所在。

《六点》如同游以飘诗集《象形》中每一首诗一样,读的时候紧跟诗人的节奏与铺陈,展开想象的翅膀,一旦读懂(哪怕只是稍稍懂一点皮毛),就有解开一道谜题的喜悦。

这不是一本适合快速阅读的诗集。诗人的语言简练,用碎片化的述说解构生活,再全凭个人体验重组出彭罗斯阶梯般的迷惑。

“一点,二点,三点,四点,五点,六点

“乾坤在大面积上挪移

诗人继续在《动物》中揭示:

生活深陷在AI算法推送建造的信息茧房中,唯有扩大阅读范围才能打破禁锢思维的墙。将目光投回到优质的纸质书,细品慢读,才能重新成为阅读的主人。不如去《象形》,这座由诗人汇聚古今中外故事典故与体验的《花园》,“在雕栏溜达”。

既然如此,那干脆去找找,“在时光的密林里,那一栋属于我的绿房子”。

都得活下去”

怎么看,都是迷宫,暗门外有四十大盗。”

暗喻那么多,一花一世界,何况还有叶”。

那枚月亮,从不全圆。”

无论何时何地,打开这本诗集,感受诗人写作的自由,字词跳跃,回旋,读者记忆深处的闸门被随机打开,新鲜空气涌进来,丰沛的氧气滋养,读诗如同为大脑做spa 。诗人的笔触唤醒读者以往经历过的失落、惆怅、心痛、豪爽、甜蜜、思念、喜悦……时光之书翻到某一页,沉睡的某种情感被解封,是啊!我也曾年轻过,曾体验过。读者被“曾”这个字触痛,进而珍惜自己的“现”有。

紧跟诗人的节奏与铺陈

多重阅读体验

有时候,掩卷沉思,会暗自揣摩,这位时时处处都用心到极致的诗人拥有怎样的灵魂。一直认为诗人与诗密不可分,什么样的人用什么词,写什么意境的诗。也认为诗人的诗品与他的身份、地位、学识、年龄或皮囊没有必然的联系。当诗人回归成纯粹的诗人,诗也回归成纯粹的诗本身,读者才能读到诗人有趣的灵魂,进而产生共鸣。

从熬药之苦到煽风点火这个词营造的画面感之间,正看含一缕无奈,倒看有一丝调侃。无奈来自现实中熬药时,煤炉点好火需要一直煽风,控制熬药的火候,丝毫错不得,又累又热,满脸煤灰和汗水;调侃则是来自“煽风点火”的引申意,仿佛熬药的人在做坏事,转念一想,所谓“偏方”就不是“正方”,好像与坏事有天然的内在连结。诗人的这种用词用意的讲究,给我的思维茧房开了一扇窗,看待生活有了新的角度和方向。

一路煽风点火。”

现实生活须要松绑。诗人在《活物》里面说:

把月亮推到黄昏后”

鞭炮属于华人延续2000多年的春节风俗,大红的包装透着喜气。蓝调(Blues)则是爵士、摇滚及福音歌曲(Gospel)的老祖宗,原本只是美国早期黑奴抒发心情时所吟唱的12小节曲式,忧郁为主。诗人以文化内核互为衬托,形成情绪对比,手法老练而有新意。

读了大概20首诗之后,忍不住越来越浓的好奇心,查诗人游以飘到底是谁。难怪!这就完全解释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写作中的灵动有序,以及从容与优雅。

“偏方,长时间的煎熬之后

收到这本诗集的当天,并没有立刻阅读,而是把它好好地摆放在靠窗的书台上,醒书。如同收到一瓶朋友送的红葡萄酒,打开后虽不肯定会喜欢它的口感,但醒酒的步骤依然不能少。不记得过了几天,有风掀动窗纱,窗纱轻扫诗集的封面,“象形”两个字朴拙欲动,阳光下有隐约的金线和点点银扇动翅膀。我知道,书醒了,该是读的时候。

诗人只是“拉出一张高背椅,坐下/从旁观赏午后的发生。”是的,诗人就是这样,以生活观察家的态度,将环境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下来。时光静好,一个虚度的午后,难得的偷闲,安静中蕴含的期待又流露出花样年华将逝的寂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