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与会者对新加坡华文文学的关切,迟子建也表达她的感动,她说:“文学就像香港密密麻麻大楼间的小花园,逛的人也许很少,但却很重要。”
她说,马来西亚的优势在于华文教育还在继续培养年轻读者,同时她很羡慕新加坡文坛得到很多政府的资助。在马来西亚,报社肩负发扬文学的使命,花踪文学奖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马来西亚“变天”后有人提到,马华文学是否会被国家文学承认的问题,梁靖芬认为,如果只有符合某种条件的文学才能纳入,那么不如呆在体制外的好。
星期一(28日)早上,格非、迟子建、林少华、曾翎龙、梁靖芬与本地四个文学团体——新加坡作家协会、新加坡文艺协会、热带文艺俱乐部与书写文学协会——代表见面交流,彼此分享各地文艺活动经验。
马国“变天”与马华文学
写作者老化
早报文学节上个星期日(27日)开幕与主题演讲结束后,海内外作家乘上新加坡摩天观景轮(Singapore Flyer)欣赏滨海湾美景,之后又在晚宴上交流。主办方联合早报、联办单位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与协办单位世界华人文化交流会的代表们做东,设宴为作家们接风,感谢他们为本地读者带来精彩文学飨宴。
此外,梁靖芬也分享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的现状。
格非认为,各团体分享的经验对他个人帮助很大,因为他在清华大学也负责一个新设立的写作中心,有一系列的计划要实行。格非说,他在清华大学学生里就有不少新马优秀学生,这次到访新加坡也是希望能了解学生文章里的新马真实情况。
早报文学节也向海外演讲嘉宾牵线介绍本地文学团体。
佟暖分享1983年萧乾参与国际华文文艺营后在中国《羊城晚报》发表一则小文《救救新马文学》的时候,一度失声,他说,自己的文学,只有自己帮得了自己。令人欣慰的是,就佟暖观察,本地华文文学作品的水平,其实在慢慢提升。
他们也提到本地华文写作者老化的问题,希望各团体积极吸收年轻人,同时也不要遗忘热爱写作的新移民群体。
以往总有印象本地华文写作团体各自为政,但出席活动的四团体代表都表示,近年已打破门户之分,现在各协会会长还有WhatsApp群组,此外也于面簿设立“新华文讯”页面,更新各团体的活动消息。
作协会长林得楠、文协会长成君、热带秘书日落冬与研究组主任佟暖,及书写文学协会会长张挥,分别上台简述各团体的历史与现状。
各团体代表也分享他们对早报文学节的看法。林得楠建议日后早报可与作家团体合作,互相分忧。伍木建议集合众人之力重新考虑举办类似金狮奖的文学创作比赛。
如果文学活动只是作家演讲,讲完就散,那就太没意思了。
“救救新马文学”
交流会主持人张曦娜最后则以当年文艺营萧军在国大演讲的一席话总结:大学培养大学生,未必可以培养作家,但文艺营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