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粤语流行歌曲的变化,可看出香港文化及社会的变迁。香港大学现代语言及文化学院教授朱耀伟,前晚(28日)在早报文学节讲座《香港粤语流行曲的关键年份》中,谈粤语流行歌曲这些年的发展与变化,从中分析香港社会文化。

朱耀伟借已故香港文化人黄霑的研究说,1990年代起,华语流行世界转变之际,粤语流行乐坛却没有及时改变,一直都在吃老本。1990年代是粤语流行歌曲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1960年代后期,香港经历六七暴动,粤语流行曲此时却开始萌芽。来自马来西亚的郑锦昌和新加坡的丽莎打开香港市场,红遍香港,郑锦昌的名曲包括《新禅院钟声》《唐山大兄》等;丽莎则以《相思泪》走红。另外,来自新加坡的上官流云﹐以一首粤语流行歌曲《行快啲啦》在1960年代的香港风行一时。当时当红的电影演员如陈宝珠、萧芳芳等也唱粤语流行曲,主要是电影插曲。可是仍未令粤语流行音乐走出低下阶层音乐的形象。

许冠杰最初的粤语流行曲《铁塔凌云》唱出香港情怀,但没有立即掀起热潮。1974年,由许冠杰与许冠文拍档演出的电影《鬼马双星》大受欢迎,同名主题曲红极一时,打破过去香港人歧视粤语流行曲的现象。

1977年出现很多巨星,例如罗文等,其他著名的粤语歌手,包括谭咏麟、张国荣、郑少秋,以及四大天王刘德华,郭富城,张学友,黎明,其中张学友被认为是香港第一代的歌神。

由于在大学教书,朱耀伟发现,目前的年轻人大多认为粤语歌曲很土,同时许多香港电影人、音乐人为了事业发展与赚钱都纷纷北上。

朱耀伟说,很多人认为香港粤语流行曲已经死去,但还是有许多人如音乐人和歌迷仍“念念不忘”,也努力培养接班人,例如黃伟文作词的《念念不忘》,表面上看是情歌,但在他看来,这是一首写给香港人的情歌。

从“王靖雯”到“王菲”

朱耀伟说,对于香港粤语流行曲而言,1980年代是众声喧哗的年代,出现填词人黄霑、卢国沾、邓伟雄、郑国江等重要作词人,谱写大量脍炙人口的歌曲。

2000年以后多位巨星级歌手及音乐人因各种原因逝世,2003年,香港经济因为沙斯跌到谷底,在这一年去世的歌手就包括张国荣、梅艳芳等等,对香港粤语流行音乐影响极大。

新马艺人唱红粤语流行曲

粤语流行曲热潮

1990年代香港流行音乐的变化,朱耀伟以王菲为例,王菲开始时以带香港色彩的“王靖雯”之名崛起,后来又改名为“王菲”这较有中国大陆色彩的名字,从“王靖雯”到“王菲”,很有象征意义。

朱耀伟说,1952年是香港粤语流行曲的关键年,出了首批唱片,这批歌曲有几首都由周聪填词,例如由吕红唱的《春来冬去》。

许冠杰毕业于香港大学心理学系,却没看不起俚俗,以通俗歌词唱出多首风行一时的歌曲,例如《半斤八两》等。他的歌曲也融入很多西洋歌曲的元素,率先将粤语流行曲现代化。

香港粤语流行曲的源头,朱耀伟引述香港粤语流行音乐学者黄志华的话,要追溯香港粤语流行曲的源头并不容易。1930年代黄寿年的《寿仔拍拖》可说是“类粤语流行曲”。香港民俗学家鲁金却认为,1935年香港电影《生命线》的插曲《儿安眠》是粤语流行曲的鼻祖。

朱耀伟说,在1950及60年代,香港流行音乐市场以华语歌及英文歌为主,粤语歌被认为难登大雅之堂,一直到港产电视剧在1970年代开始流行,尤其是1974年香港无线电视自制电视剧《啼笑姻缘》主题曲由顾嘉煇作曲,仙杜拉唱红,与同期的许冠杰等掀起粤语流行曲的热潮。

1950年代,著名的《赌仔自叹》原唱者是新马的马仔,词也是他填的,后来成了香港艺人郑君绵的名曲。这种粤语歌曲,当时受香港低下阶层欢迎,非常流行。

朱耀伟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