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是她最快乐的时期。那时活动没受到约束,她允许与男孩交往,在屋子里和在路上尽情地嬉闹玩耍(没有托儿所之故),这也是她有时显得肮脏的原因。
华族女孩结婚年龄是在十八九岁,有时提早两三年,较富有的阶级通常如此。一切婚事由父母安排,大多数时候,婚前男女互不认识。女孩在双亲的管制下,意愿完全不被考虑。实际上,她对婚事一无所知,包括未来丈夫的个性、地位、年龄、面貌等。
十三四岁开始,她被孤立和隔离,凡被认为不适合女人的事,都禁止她接近。父母并不把女儿看作全无价值……没有一个女子被出卖当奴隶。当她不被喜爱时,常是送给的家庭做养女。
生活在海峡殖民地的华族女孩,比她在中国的姐妹,虽较为自由和不使人厌倦,但并不值得羡慕。单调的生活令人难以忍受。她似乎很满足于命运,因为她从不表示任何抱怨;她也习惯于周围的事物,如果给她处在英国女子的地位,她会不适应。
十三四岁开始起变化
开始改变了
华族女孩罕有受高深教育的,读完第三四年级,就被认为足够了。结果,她对英国式礼节和习惯极为模糊。父母认为,让女儿受教育浪费钱,不认为她可能在需要时维持家庭生活。有鉴于此,依照华人的习惯,让女孩工作是不适合的和可耻的,那必让她们在公众目光下抛头露面。
结婚的服装是典型的华人礼服,衣服上佩戴大量的珠宝饰物,重得惊人。所以,一些娇嫩的小姐向父母亲和亲人行下跪礼时常晕倒。新媳妇如果家里没有婆婆,会感到生活更愉快,因为婆婆在家里举止专横,新媳妇得过着可怜的生活。对媳妇的严酷和不公正,是婆婆的特殊权力,她对自己的专横无动于中,也不怜悯。可怜的媳妇成为家务事的苦役,她必须准备不断地服侍婆婆。当然有一些例外,但极少。
生活是寂寞和沉闷的。她不准走出房门一步,除非去访问亲戚。她出门时总坐封盖得紧紧的车,由母亲或一位年老的亲戚陪伴。她生活在自己的范围中,同男人的社会完全失去接触。
十三四岁时,她须学会煮饭菜和缝纫,如果没有这两种本领,就难以有美好的婚配。她不必受教育,但会阅读和讲一点英语,会大大提高她的价值。她阅读的是用罗马化的马来语印刷的书,她的母语是马来语,她几乎不懂华语。她的缝制品包括拖鞋、随身小袋、腰带等刺绣品,这些构成一个华族女孩的妆奁特色。
海峡殖民地的华族女孩,最快乐的是童年。十三四岁时,她必须学会煮饭菜和缝纫,如果没有这两种本领,就难以获得美好的婚配。
在过去三四年,一些改变发生了,并稳定地增加。女孩不再那么被禁锢在屋子里,有一些已享有自由的生活,因为父母认识到儿女从他们给予的少许自由和教育中得益处。
华族女孩的服装由一件长的女服“卡巴雅”(Kabayah),一件沙笼和一件短上衣组成。她穿着拖鞋,不穿袜子,女服的前面敞开,用三支胸针或三支不同型状的“克罗桑”(Krosangs)扣着。这种服装和马来妇女的服装几乎一样,差别是修饰头发的样式,华族女孩头发多插三支发针。有些女孩仿效中国服装,作一些修改,使其更适合她们的国籍。
教育也被认为是必要的,甚至较低层的阶级,也正把袓先的古旧的习惯稍为放松。在父母能力所及,女孩能得到与男孩同等的教育。
希望这种改变随时间推进,一直继续下去,使女子智力能得到更大的发展与发挥。许多华籍青年出国受大学教育回新加坡后,常以妻子不能以有趣的风度谈论问题,只会谈家务事作为借口,去俱乐部,让我们从他们那里拿走这个借口,那事态就会开始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