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老师当时怎么回应,想必老师和我们一样无奈,或许一样气愤。我们当然不会照着校长指示做,反正高高在上的她对于实地状况一无所知。不过依稀记得老师说:“想修高级华文,就该去对面那所(较重视华文)的学校,教学资源更多,学生还有奖学金。”
某次周会,校长在分析GP成绩后甚至在所有师生面前说,她不想听到我们在学校里说华语。
现在仍旧忘不了的片段,不过是当时校园生活的一章。终究没人转校,我们懵懂地考了试,毕了业。现在出国旅行习惯说英语,平时工作访问也多以英语进行,阅读英文的速度是华文的一倍以上。只是天气变冷时可能想起当年读的《冬夜》,而晚上习惯抬头望月,看到月圆难免浮现“但愿人长久”的想望。
回到教室,同学们纷问:以后上华文课难道只能说英语?
看本地电影《热带雨》,想起高中的华文老师。
在当时的学校,文科生因成绩比理科生差,且较不服从师长权威,一直处于弱势;而在文科生之中,选修高级华文的学生是“弱中之弱”,因为普遍被认为英文水平较其他文科生差,会影响学校“理解与写作”(General Paper,简称GP)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