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50年代初,乡村地区有句顺口溜,说:“潮州粿条,福建面;海南咖啡,客家佬釀豆腐”。

我常到牛车水熟食小贩中心和雅柏(Albert)食阁走动走动,目标是寻找有血蚶有猪油渣(lard)古早味十足的潮州炒粿条。虽然周围油烟味飘过,也无动于衷。

配料一般上有大虾两只、蛋液少许、数片腊肠,一两片鱼饼、一丁点儿葱花和爆香蒜茸,粿条也不多,味道还是一如既往的好。

显而易见,粿条是潮州方言群精于制作的小食,当年潮州人下南洋,起初心神不宁,究其原因就是吃不到家乡的道地粿条。左思右想,炒些粿条以慰乡愁,别的籍贯的人吃了都赞潮州粿条一级棒,从此粿条被发扬光大,潮州人许多都以卖“炒粿条”为生。

还记得当年,潮州粿条炒来都是粗枝大叶的,味道差强人意,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现在,在马国槟城乔治市(George Town)的老式咖啡店和中下食肆,炒好的粿条虽是用塑料盘盛着,不过却先在盘中铺上一张长方形的香蕉叶,热腾腾香喷喷的粿条是放在叶上面的;热气把蕉叶的香味都逼出来了。诱人的香味,自然而然刺激了味蕾。

以前鸭蛋便宜,炒粿条下鸭蛋是平常的事。家里母鸡下蛋多得不得了,到潮州老叔档上买炒粿条,以同样的价钱,炒到更多分量的粿条,因为蛋是免费的。

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城市建设已经上轨道了,现今,人们衣丰了,食方面就讲求精了:和当年的挑担潮州阿伯的粗糙饮食相比,现在有更高的水准。

物质匮乏的年代,小贩用大片树叶包裹食物,用于包粿条,有股淡淡的叶香,诱人食欲。现在,物质丰富,用玻璃纸来包裹粿条面,可保温久一点,可惜的是没有香味了。

一盘三元,分量不多,只要味道好就行了,管他三七二十一,吃了算。猪油渣胆固醇超高,久久吃一点,相信不致影响身体健康。